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地区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文中公布了24例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77项颅骨测量性状基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 对男、女两性的测量性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该人群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共性的体质特征, 但人群内部也存在些许差异, 尤其是在男性个体数据之中。二是该人群是由分别具有东、西方体质特征的祖先人群混杂融合而成, 是处于当时大人种分布过渡地带的过渡人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东地区6处考古遗址出土的18例古代居民的骨化甲状软骨为研究材料,结合现代医学和法医学的研究,通过对甲状软骨骨化情况的观察分析以及部分数据测量,发现古代居民中骨化甲状软骨多保存骨板下缘、下结节以及上下角,而且骨化甲状软骨对古代居民性别和年龄的判断有一定指示作用。甲状软骨在骨化程度、进展速度以及骨化机制上存在性别差异,古代居民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保存骨化甲状软骨,且男性多见保存联合部中下段,女性并无个体保存联合部。另外在本文的骨化甲状软骨的两项测量数据上,男性明显大于女性。甲状软骨的骨化个体间差异很大,单独使用甲状软骨骨化规律进行年龄判断并不可取,但可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来辅助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保存有骨化甲状软骨且年龄明确的古代居民皆大于30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的明代人骨进行了多方面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包括性别、年龄的分布,身高的复原以及古病理的观察。牙病方面,对龋病、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错牙合畸形进行了观察记录,从性别、年龄、龋患程度及好发牙位等方面对该人群的龋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牙齿患龋率不具备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变化也无显著相关性,好发牙位多为臼齿。此外,还观察到多孔性骨肥厚、骨关节疾病等病理现象以及一处愈合较好的骨折创伤。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262例人骨标本的牙病情况尤其是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以及牙结石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知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牙齿疾病的基本情况:1)牙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女性龋病和根尖周病的罹患率高于男性,而在牙周病和牙结石的出现率上则是男性高于女性;2)牙病的罹患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3)龋病、牙周病及根尖周病多发于臼齿,牙结石多发于门齿;4)重度磨耗牙齿多发牙周病及根尖周病;5)牙病罹患率不仅受到性别、年龄、牙位以及齿冠磨耗程度的影响,而且与磨沟组古代居民农业种植食物和采集食物并重的食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山东安丘牟山水库遗址和广饶十村遗址的清代墓葬中出土了存在足部畸形的3例女性个体,结合历史记载以及近代缠足女性X光照片的对比,推测应为缠足后所产生的现象。通过观察其足部骨骼,总结出缠足畸形在骨骼标本上的几个特点:1)足部骨骼整体纤弱化,以跖骨最为明显;2)跖骨的跖跗关节处以及跗骨出现楔形改变;3)下肢骨肌嵴不发达,骨骼表面较为光滑,胫骨下端前缘出现关节面。缠足组与未缠足组进行对比发现,跖骨是差异最为明显的骨骼,且缠足组的肢骨粗壮度稍弱于未缠足组。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伊犁地区1993年和1994年分别观察了195个和36个麦类品种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Mordvilko)的自然感虫性。36个品种两年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感虫率级别相同的品种有18个,占50%;其中“一粒小麦”稳定地表现为不感虫性;感虫率稳定地表现在20%以下的品种有13个,即“86-2-4-2-3-3”、“京772”、“M85 189”、“T579”、“永良13”、“T494”、“浮纳尔”、 “Mg4521”、 “广引74”、“Mg5824”、“Mg8586”、“T1008”和“短芒黑边红”; 感虫率稳定在20%~40%的品种2个,即“额敏黑芒”和“白长穗”; 感虫率稳定在40%~60%的品种2个,即“黑芒红”和“勾毛白”。其余品种,有14个两年的感虫率相差一个级别(20%);“黑芒长穗”、“高原602”、“伊宁黄库尔班”和“82-10-42-1-1”等4个品种感虫率相差二个或三个级别。另外,1996年塔城引种试验的2个品种“春麦雄性不育系 901”和“啤酒大麦(石引1号)”均遭受麦双尾蚜的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9.
作为脑外科手术的一种,开颅术在世界多地史前遗址中均有发现。大量发现表明开颅术在颅骨上的尺寸、位置及手术原因千差万别。开颅术在中国境内亦有发现;但在齐家文化(2300-1500BC)遗址中十分少见。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临潭县陈旗乡的磨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齐家文化墓葬遗址。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例磨沟出土的开颅个体,该成年男性个体(M179:R2)颅骨上有愈合程度较高的开颅术的痕迹;同时,将其与其他同时期(3000~0 BC)中国出土的开颅术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论证阐述开颅术实行的原因及过程。该个体左侧顶骨冠状缝后侧位置处有一圆形穿孔,其小孔边缘不甚规则,且有明显愈合痕迹。穿孔切口的特征显示该穿孔由刮削法完成。但由于该穿孔高度愈合,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完成穿孔所使用的工具。该个体上开颅术的特征以及相关考古学资料使得作者们认为M179:R2进行开颅术的原因或与巫术仪式有关。同时,磨沟出土的其他带有开颅术个体(大多数是男性,且颅骨开颅处愈合程度较高)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