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流变学和血清学指标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各9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8、12周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8、12周两组血清学及血流变学各指标整体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8、12周观察组血清s ICAM-1、sVCAM-1、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PDGF、IGF-1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折患者血清sICAM-1、PDGF、IGF-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会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变化,并且血清sICAM-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肝纤维化程度及自身抗体表达对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2011年住院的20例做过肝穿活检的经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达到满意效果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12例患者(60%)的肝穿标本活检评估处于肝纤维化S3或S4期,其初诊时基线特征与肝纤维化处于S0-S2期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该20例患者的血清抗平滑肌抗体的阳性率较低(1/20)。结论:肝脏纤维化程度不会引起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生化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型、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及病理学特征.结果:20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最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45.93%),其次为解热镇痛药(NSAIDs) (15.31%)、抗生素(11.9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72.25%)、纳差(62.68%)、尿黄(61.72%);三种临床类型间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三种临床类型间生化学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肝细胞点灶状坏死(94.26%)、混合性炎细胞浸润(83.73%)、凋亡小体(82.30%)、纤维组织增生(68.90%)、肝细胞水样变性(60.29%).三种临床类型间肝细胞或Kuffer细胞内色素颗粒沉着、融合性坏死及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淤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已成为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现用临床分型标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