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用羧甲基葡聚糖C—25和氯化钠直线梯度洗脱方法,对我国广西产眼镜王蛇蛇毒进行了柱层析分离,获得了17个蛋白峰,测定了17个蛋白峰的毒性和生理活性。结果表明有7个毒性峰,其中6个峰具有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另一个峰毒性很小,在相同剂量下也不表现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2.
峨眉山的“猴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眉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又有渊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然而,作为这笔遗产的继承人,我们在受用它的同时,不能忘了还有许多责任。十余年来,山上藏猕猴“成灾”就是必须正视的忧患之一。 喂猴引发了“猴害” 得益于浓荫翠盖的层峦叠嶂和以慈悲为本的佛教文化,我国特有的两种猕猴属动物之一——藏猕猴,才得以在峨眉山繁衍至今。 山上僧人喂猴,特别是在食物匮乏的寒冬时节,已有久远的历史。这促成了野生猴子“与人相亲、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峨  相似文献   
3.
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其昆 《动物学研究》1999,20(2):137-145
因为“乱交”和父子关系模糊,北非猕猴的高强度雄-婴照料(IMC)超越性/亲选择理论和范围,而使行为灵长类学界陷入理论困境。我们发现藏猕猴雄性酱机会是等级和年龄依赖的,因而父-子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北非猕猴,但二者有相似的IMC和贫乏生境,昭示了行为-生境的逻辑联系。峨眉山藏猕猴除秋季有猕猴属动物果实和竹笋供应外,其他季节不得不以树叶和青草薄壁细胞中少量的单糖为能源。有趣的是,它们的断奶期起点交配也集中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藏猕猴雄-婴社会行为的补充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猕猴(Macaccathilbetana)雄-婴行为的补充数据收集于1997年1-9月,覆盖了整个出生季节和半个交配季节,分别用1分钟取样和5分钟事件取样收集雄婴照料(怀抱+接近)和雄-婴-雄三边作用(triad)的数据,焦点动物为两个猴群中的8个婴儿,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雄-婴照料集中4.5-10周龄,而20周龄内的婴儿平均有7.9%的时间受到雄性照料,(雄9.6%,雌5.6%),(2)雄性婴  相似文献   
5.
藏猴(Macaca thibetana)皮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四川省峨眉山的18只(♀:10;♂:8)及凉山雷波县的19只(♀:7;♂:12)藏猴手足面上皮纹显示,该种的皮纹与其他猕猴属动物基本相同:其指趾端上的花纹几乎全是原始花纹;掌面上,大小鱼际主要为箕形和开放形花纹,指间Ⅰ—Ⅳ区主要为斗形纹;跖面上,大小鱼际及趾间Ⅰ—Ⅱ区则主要是箕形纹,趾间Ⅲ—Ⅳ区主要是斗形纹。左右端指间Ⅱ—Ⅳ区及趾间Ⅲ—Ⅳ区花纹分布有一定差异。性别之间在指间Ⅰ区有显著差异。两地猴则在掌面大鱼际、指及趾间Ⅰ区具(极)显著差异,可能与地理和社会隔离相关,趾间Ⅳ区的特征性Da花纹及弓形纹缺失似可作为藏猴皮纹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藏猴替代父母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暧季节,峨眉山藏猴(Macacathibetana)部分依赖游人食物,可以作近距离观察。用点取样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其替代父母行为(alloparenting)数据收集于1987年出生季节的后半期(3—6月)。在23周龄内,婴猴有10.5%的时间受到替代父母、主要是成年雄性的照料。其中,7.3%的时间与成年雄性在一起,1.9%与非母亲成年雌性、1.3%与少年猴在一起。雄性较雌性更经常地照料(care),探查(inspecting),拉回(retrieving),排斥(rejecting)婴猴;他们一般只与雄性婴猴玩耍(play).雌性对新生儿兴趣更浓,较早出现探查婴猴的行为。少年猴经常与婴猴玩耍,但其它相互作用较少.替代父母行为可能被选择来补偿母亲在恶劣觅食条件下对子女的高投入.对婴猴的性“歧视”很可能源于母亲对女儿的照料多于儿子,和对雄婴勃起阴茎的“逗乐”反应.  相似文献   
7.
云南横断山区人口和农业统计量中的生态信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其昆 《生物多样性》1996,4(4):217-221
云南横断山区以其生物多样性丰富著称,又是一个有国际兴趣的生态敏感区。然而,它也不乏生态忧患。乡村景观的实地考察说明:这些地区刀耕火种、轮歇耕作仍然盛行,不少居民已经面对着农牧业用地向林区过度扩张所致的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等严重环境问题。为了解问题之根源,我选择了该山区腹地的8个贫困县,1990年开展了人口和农业统计量的相关矩阵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人口与总人口,耕地面积与总人口、乡村人口,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呈显著正相关。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人口的持续增量导致地面植被的覆盖率急速下降已成为一种生态警报。因此该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赖于对生育控制的成功和耕作方式的改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