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 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相似文献   
2.
调查和分析了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 4个坡向 (偏东坡N -E80°、偏西坡N -W 85°、偏南坡S -E10°、偏北坡N-W2 0°)人工油松 (Pinustabuliformis)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特征。在 4个坡向的油松林下共发现 13种苔藓 ,各林下苔藓物种组成数量在 6 - 13种之间 ,并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冰川青藓 (Brachytheci um glacile)、大羽藓 (Thuidiumcymbifolium)、厚角绢藓 (Entodonconcinnus)、密叶美喙藓 (Eurhynchiumsavatieri)、小酸土藓 (Oxysteguscuspidatus)和光萼苔 (Porellapinnata)为这 4个坡向油松林下的共有种 ,其中冰川青藓、大羽藓为优势物种。 4个坡向人工油松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出现频率分别为 10 0 % (偏西、偏北油松林 )和 96 .7% (偏东、偏南油松林 ) ,其平均盖度、平均密度、平均厚度分别在 5 .5 0 %± 0 .90 %至 2 5 .6 6 %± 2 .76 %、4 80 .6 7± 133.6 5至 2 72 4 .80± 4 19.72株 /m2 和 4 .73± 0 .31至 6 .83± 0 .73mm之间。无论是苔藓植物层片的多样性指数还是结构参数 ,均以偏东坡向的油松林下为最低 ;而偏西坡向的油松林下除厚度略低于偏南坡向外 ,其他指标均最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坡向是形成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差异的重要环境因素 ,对苔藓植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北美苔藓植物区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中国和北美间苔藓植物区系关系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表明中国和北美苔类和藓类的种间关系疏远,这一事实说明两个大陆在第三纪后期分离后,由于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差异致使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也产生明显分异。虽然它们在科、属方面差异较小,但两个大陆已各自形成地区特有的苔类和藓类的属。已知的中国特有及东亚特有的苔类属有5个,藓类属有22个;而已知北美地区特有的苔类属有4个、藓类属有5个。北美东部和西部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在苔藓植物方面与中国共同分布的科、属和种存在一定差异。从神农架藓类植物研究表明,从共同分布的种来看,北美东部与中国比北美西部与中国的相似性系数高约6%。从两地区间苔类和藓类植物的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及孢子直径大小而论,这两个因素似乎并不是影响苔藓植物在两大地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但对苔藓植物的分布仍然十分重要。本文作者认为结合中国和北美的地史、地理条件及苔藓植物自身的特点,可以认为白令海峡不是阻碍中国和北美苔藓植物交流的绝对自然屏障;中国和北美苔藓植物区系关系目前的状况,是长期多次交流融合和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Ulota germana(Mont.)Mitt.,之前被作为U.rufula(Mitt.)A.Jaeger,仅在新西兰南岛的马尔堡区有记录,而且该种已经六十余年未被发现过。本文增加了一个新地点:尼尔森区,丹尼斯顿,靠近丹尼斯顿陡坡顶端停车区域。新西兰的Ulota germana与该种的南美居群形态基本一致,除了叶片,雌苞叶和孢子的大小变异。这一新标本被很好地描述,特别是补充了之前研究所缺失的蒴盖和蒴帽特征。本文还提供了Ulota germana的地理分布图以及该种与相近种的形态区别。Ulota pygmaeothecia(Müll.Hal.)Kindb.已被处理为U.luteola(Hook.f.Wilson)WijkMargad.的异名且从新西兰苔藓志中排除。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在人工林早期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层片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演变趋势, 选择四川省金川县507林场4–30年林龄的5块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和1块300年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 开展了地表苔藓植物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对苔藓植物特征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 采用Sø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比较了苔藓群落β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 (1)云杉人工林较原始林地表苔藓物种丰富度高。年轻的人工林(<16年)较中龄林(21–30年)地表有更多的苔藓种类; (2)原始林较人工林有更高的地表苔藓植物盖度、密度、平均高度和厚度, 而不同林龄的人工林之间在苔藓植物层片盖度和密度上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但地表苔藓优势种及次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3)人工林与原始林地表苔藓共有种具有明显的喜光耐旱特性, 4年生未成林地段与原始林共有种数最多, 为19种; (4)原始林下地表24种苔藓植物中, 除Rhytidium rugosum外, 23种在云杉人工林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物种替代明显, 替代率随林龄呈增加趋势(0.24–0.60), 有明显的物种替代现象发生。综合分析表明: (1) 本文所研究的4–30年的云杉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结构与多样性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恢复趋势, 大多数土著苔藓种群还未能有效恢复; (2)要恢复重建林地后演替阶段的苔藓种群结构和多样性, 不仅需要在采伐和造林过程中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以保护地表微生境, 还应在云杉人工林处于16–20年林龄, 地表苔藓植物丰富度发生显著衰退时进行合理疏伐。  相似文献   
6.
在对毛锦藓科的分类学修订中,我们报道3个种和1变种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它们是:外弯小锦藓Brotherella recurvans、纤枝疣胞藓Clastobryum cuculligerum、海岛麻锦藓Taxithelium liukiuense、扭尖金枝藓阔叶变种Trismegistia calderensis var. rigida。这些新记录物种的标本分别采自海南、香港和云南。  相似文献   
7.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p'~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相似文献   
8.
七种中国珠藓科植物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7种珠藓科植物的孢子。观察结果显示:孢子近极薄壁区的有无、形状及外壁纹饰的细微结构等方面,在属间和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这7种珠藓科植物的孢子在大小、外壁厚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本研究也显示孢粉学资料可以为研究珠藓科系统演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羽藓科植物自19世纪起即有报道,但迄今才进行首次全面校订,现知中国有17属和71种 (包括1亚种)。本文主要就其中7个属:薄羽藓属、牛舌藓属、小羽藓属、麻羽藓属、毛羽藓属、沼羽藓属及锦丝藓属中的一些种属名称作修订和新增补。文内涉及1新种、3新异名(含1属的新异名和2个种的新异名)和1新中文名。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高领藓属Glyphomitrium(高领藓科Glyphomitriaceae)一新种——卷尖高领藓G. tortifolium Y. Jia, M. Z. Wang &; Y. Liu。它因体形大,叶片卷曲和雌苞叶具长尾尖而与G. elatum Takaki相似,但是又因它植物体更大,叶片狭披针形,雌苞叶在骤尖基部两侧略凹陷而区别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