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学学习的对象是研究自然界生活图的生物现象,使学生掌握它們的生活規律进一步控制它們向人类需要方向发展。因此,要将一个活动的生命放到课堂上来講解,除了依靠語言,实物标本,模型或掛图还怎样能解释得更深更透,更生动呢?自从电影配合课堂教学进行以后,使我体会到电影是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工具。现在把使用电影进行教学的方法,反应,效果和个人的体会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蝾螈科动物的反捕行为(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蝾螈科(Family Salamandridae)动物演化出了卓越的,多种多样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皮肤毒腺存在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这些反捕食行为机制分布列入表1,并以照片解释其反捕行为,来用于已创建的定义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定义和术语与不同反捕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该科中大多数蝾螈都有鲜艳的腹部色型,有皮肤分泌物毒素存在以警告捕食者。有的蝾螈,象兰尾蝾螈Cynops cyanura和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甚至向上翻转显示腹部颜色。  相似文献   
3.
陈顺立  林邦超 《昆虫知识》1996,33(6):340-342
黑胸木蜂大蛾SataspestagalicachinensiClark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近年来,该虫在福建沙县南岭黄植林内发生较为严重,幼虫食叶量大,为害猖獗,严重影响紫胶生产,有关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作者于1987~1990年对该虫的幼期形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寄生及分布黑胸木蜂天蛾的寄主有南岭黄檀、黄檀和葡萄属植物。国内已知分布于广东、福建(沙县、南平、武夷山)。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1]。2生物学特性2.1生活史黑胸木蜂大蛾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里越冬。…  相似文献   
4.
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负荷力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本文用18个14.3m ̄3的围隔组成的围隔群,以鲤为材料,研究了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负荷力。实验中观测了水温、透明度、pH值、溶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与非离子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束时将这些变化与我国渔业水质标准相比较,查明该负荷力约为3000kg·ha ̄(-1),建议增加25-35%的安全储备,以最大载鱼量1800-2300kg·ha ̄(-1)作为推荐值。  相似文献   
5.
果树介壳虫寄生蜂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壳虫是果树的重要害虫,研究利用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是果树介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论述了果树介壳虫寄生蜂资源的研究,报道了小蜂总科寄生蜂5科25属63种。  相似文献   
6.
系统生物学采用系统理论和实验生物技术、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整合研究动态生物系统网络.生物系统的结构理论和生物系统技术,研究基因组——生物体复杂系统与细胞分子网络系统的动态结构发生与进化,分析基因组的逻辑程序和人工设计原理.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网络、代谢反应链和基因反馈调控的自组织化人工设计和基因、基因链、基因组人工合成等系统生物工程开发,可用于复杂疾病机理分析、药物分子筛选和转基因表达系统的生物反应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等.  相似文献   
7.
秦岭川金丝猴冬季和春季在自然栖息地的空间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计197天的时间里,我们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animalsampling)和行为的全事件记录法(Alloccurrencesampling)对一群生活在秦岭北坡周至保护区内的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在自然栖息地内空间利用的进行了研究。当猴群在离开人工投食区进行自由活动时我们开始收集数据。结果表明:秦岭川金丝猴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植被的空间利用明显不同,它们花费每天活动的14%的时间在地面上活动,53%时间在树叉处活动,33%的时间在树冠中间活动。与其它年龄性别个体相比,成年雄性有27%的观察时间在地上活动,并且20%的取食时间或29%的休息时间是在地上的,明显地高于其它年龄性别组的个体。群体迁移时,成年雄性有53%的时间在地上移动,而只有13%的时间是在树冠层移动的。在通过不同树冠的时候,成年雄性经常会同时抓住两边再把身体摆过去。它们也经常下到地上迁移而回避在树间跳跃。相比之下,亚成年雌性和青少年猴更加经常地在低植被层和树冠层中找食和休息。它们明显地比成年猴更加频繁地在树冠中移动,却很少下地。它们还经常使用跳跃的方式通过树冠间的空隙。从观察到摔下树的事例分析,青少年猴从树上摔下来的风险比成年猴大。本文进而讨论了影响秦岭金丝猴空间分布和移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的重量等.  相似文献   
8.
基因型-表现型复杂生物系统由多基因群调控,细胞发生的信号传导路径、多基因相互作用与细胞系谱定位形成生物系统的结构-图式发生遗传学,但分子、细胞和器官的结构、图式形成机理还不很清楚。复杂生物系统的图式演化是细胞的物种进化、细胞形态发育的细胞发生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包括:1)物种基因组结构内等位基因替代构成物种内基因多样性调控;2)物种间进化的基因组结构层次级别的自组织化。系统理论应用于系统生态学(Van Dyne GM.1966)、系统生理学(Sagawa K.1973)、系统心理学(Titchener EB.1992)、系统生物医学(Kamada T.1992)、系统生物学(zieglgansherger W,Tolle TR.1993)、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Zengg:BJ.1994)的建立,以及遗传学机理的生物系统分析。细胞的基因组结构自组织化形成生物的系统发生,基因组的结构变化形成物种的适应变异,生物体结构的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细胞自组织化构成生物个体发生。基于系统遗传学的工程应用,合成生物学探索生物系统泛进化,包括人工生物体的遗传工程、基因调控和仿生智能的纳米生物机器,构成生物系统的人工引导进化。  相似文献   
9.
胡适曾在“许多文章里不断散布庸俗进化论的思想”里,先后经艾思奇、杨锺健两位先生揭发了并批判了胡适实用主义的反科学的庸俗进化论,在哲学史的研究上,胡适把他那一套庸俗进化论歪曲庄子书中的物化论,因而附会出一种妙论,即所谓“庄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来。“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九篇“庄子”有一节论“庄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钞录庄子至乐篇末一段关于“百岁髑髅”的谈话原文百余字如下: “种有儿:得水则为舃。得水土之际则为(?)。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陵舃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各为  相似文献   
10.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