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条形柄锈菌夏孢子在寄主植物-小麦叶表和非寄主植物-水稻叶表以及小麦穗部和茎秆上的萌发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体表萌发产生芽管后,可依次分化形成气孔下囊、初生菌丝与吸器母细胞;在小麦颖片、稃片及茎秆部位表面,同样可观察到病菌在体外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并且在水稻叶片上也观察到病菌侵染结构存在体外分化现象。经荧光染色发现,条形柄锈菌在体外与在小麦组织中形成的侵染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别。观察结果可为条形柄锈菌侵染结构的离体诱导与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P-M13-SSR自动荧光检测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四川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四川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地区间的遗传变异仅占14.9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3.06%,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0.0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基因流和共享基因型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四川小麦条锈菌在地区间的传播,且川西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菌源交流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陇南地区越夏自生麦苗上条形柄锈菌的毒性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将采自天水、陇南及定西的自生麦苗上的39个单孢子堆菌系采用中、美鉴别寄主毒性分析法和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进行毒性鉴定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鉴别寄主上供试菌系被区分为9个致病类型,在美国鉴别寄主上则得到24个毒性类型,在中美鉴别寄主上共得到30个毒性表型。通过中国鉴别寄主鉴定的CYR32、CYR33为优势小种,毒性比率分别达到35.9%和30.8%。SSR标记将这些菌系划分为36个基因型,毒性分析与  相似文献   
4.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上重大的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条锈菌毒性的频繁变异,常常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从而引发条锈病新的大流行。有性生殖是条锈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在转主寄主小檗上的自交研究了有性生殖与病菌毒性变异之间的关系。通过诱导CYR29单夏孢子菌系形成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接种转主寄主小檗,使其完成有性过程,由此共获得81个自交后代,对有性后代群体S1和亲本菌系在20个含单个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上进行毒性鉴定。S1群体和亲本在Yr5Yr8Yr10Yr15Yr24Yr32YrSPYrTr1Yr26上均为无毒性,在Yr1Yr31Yr44YrTye上均为毒性。S1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43YrExp2这7个位点上出现了毒性分离,表明亲本在这些位点为杂合。81个自交后代可分为24种毒性表型,其中1种表型与亲本毒性一致,含22个菌系;其余23种毒性表型与亲本存在差异,含59个菌系,毒性变异率高达72.8%,且发生变异的子代均比亲本毒性谱更宽。结果表明该小种经过有性过程后产生了毒性增强的新菌系,进一步证实有性生殖是导致小麦条锈菌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