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到37个培养大鼠搏动心肌细胞充氮前后和复氧后的电活动参数。结果提示:充氮10min后,最大舒张电位(MDP),最大除极速度(V_(max)),动作电位振幅(APA)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等参数明显降低;自发节律增快,并出现多种形式的节律失常。83.8%细胞在充氮后30min内停搏,16.2%在50min左右停搏。复氧后,86.5%细胞在5min内复跳,13.5%未能复跳;12.5%复跳细胞在复跳10min内再次停搏。复跳细胞的各项电活动参数在30min内未能恢复到充氮前水平(p<0.05),且呈现不同程度的各类异常电活动。本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心肌细胞缺氧和复氧损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节律搏动是原代单层培养心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培养心肌细胞的平均直径较小,自发性节律搏动频率较快。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培养心肌细胞的电位,穿刺成功率较低,且难以稳定在细胞内。我们采用加硅涂层的玻璃微电极方法能在单层搏动培养心肌细胞内稳定地记录1h以上。 所用玻璃微电极是由内含玻璃纤维,外径为1mm的毛细管加热后,经两次拉曳,得到颈长15mm,尖端直径<0.1μm,长度为2~3μm的微电极。并在管内灌入3mol/L KCl溶液,直流电阻为30~50MΩ。在微电极灌注电解质液后,将其尖端浸在含2%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四氯化碳溶液内硅化数秒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