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运、自体腓骨瓣移植辅助皮瓣移植等技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3例男性、20例女性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分别应用骨搬运技术和自体腓骨瓣移植技术进行骨缺损的同期修复。其中,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8例,采用腓骨瓣移植技术治疗35例,包括单纯腓骨瓣14例、腓骨皮瓣移植9例、腓骨瓣+股前外侧皮瓣移植12例。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26个月(平均17.2个月)的随访。除3例感染未能控制外,其余60例患者下肢畸形或残缺均得到矫正,负重力线、肢体外观及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参照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优28例,良23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为81.0%。结论: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往往涉及骨、肌肉、皮肤软组织等诸多环节,应根据病情需要采用综合的治疗方式,以保存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经由我院诊治的102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征求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通过常规的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4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和D-二聚体水平,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及D-二聚体在手术后12 h时升高,在7 d和14 d时,逐渐下降。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12 h、7 d和14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入路方式更显著,且可有效降低血清CRP、IL-6和D-二聚体水平,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足踝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在手术或创伤打击之后易发骨髓炎,本文介绍了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策略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纳入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有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骨髓炎的病因,原发部位,致病菌,是否累及临近关节及骨髓炎复发情况被纳入评估,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SPECT/CT检查,用以评估骨髓炎感染的范围以及是否累及临近关节。手术治疗策略包括彻底的病灶清除,去除死腔以及累及关节时进行关节融合等。结果: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创伤后的开放骨折或脱位,占所有患者的7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在45%的患者中,骨髓炎侵犯邻近关节,所有累及关节患者均进行了关节融合术。平均住院天数为16.5天。20例患者中18例无复发。结论: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发生邻近关节侵犯时,在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和去除死腔后,进行关节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