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利用低盐介质分离的冀北1号大豆叶绿体膜,同时测定不同浓度 Mg~(2 )对 Chla 可变荧光产率,类囊体膜再垛迭和膜电泳速率的影响。现察到 Mg~(2 )抑制膜电泳迁移率与其刺激 Chla可变荧光产率及膜再垛迭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相关性,证实金属阳离子对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传递与分配的调节作用,与金属阳离子中和或屏蔽类囊体膜表面的净负电荷,促使膜再垛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对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胰蛋白酶消化菠菜叶绿体,叶绿体的F_(684)相对萤光强度下降。在反应液中加入光系统Ⅱ的电子受体(DCIP 或Fecy)和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抑制剂—DCMU,可以改变叶绿体F_(684)的相对萤光强度,但不影响与胰蛋白酶消化有关的萤光强度下降。用不同波长的光(436nm 和470nm)激发胰蛋白酶消化过的叶绿体,所测得的F_(684)变化、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吸收光谱变化的实验结果,说明用胰蛋白酶消化叶绿体后,使部分叶绿素从叶绿体上脱落,其中叶绿素b 的脱落量较高。表明胰蛋白酶消化所诱导的萤光强度下降与色素蛋白复合体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三尖杉属中三种植物即: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粗榧C.sinensis 和柱 冠日本粗榧C.harringtonia cv.Fastigiata越冬期的光合器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三种常绿三尖杉植物越冬时叶绿体的光合放氧活性受到抑制,但光系统II中心的活性和镁 离子调节光能分配的功能存在。说明其越冬特性与松柏科植物类似。 叶绿体膜的低温荧光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F685,F695和F735的比率各不相同。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叶绿体膜蛋白,发现柱冠日本粗榧的多肽数与三尖杉和粗榧有明显差异。以上特征可能有助于分类或系统位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荧光诱导动力学、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及希尔反应活性测定为手段,研究了小麦、大豆等高等植物风干叶片(相对含水量(1.5±0.2)%)及其叶绿体的光合活性。暗中风干并保存的叶片照光时仍能进行电荷分离、QA还原及至少包含QA-→QB在内的次级电子传递,其复水后的叶绿体具有光推动的光系统I电子传递活性(DCIPH2→MV)和包含光解水放氧能力在内的光系统II电子传递活性(H2O→DMBQ),但没有全光合链(H2O→MV)的电子传递活性。光系统II核心天线的77K荧光峰位(686nm和694nm)不受脱水的影响,而光系统I外周天线LHCI的77K荧光峰位对脱水十分敏感,叶片风干过程中从739nm移到726nm。这些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器中越靠近反应中心核心的组分的组织结构越紧密有序,其结构和功能越少受快速水胁迫的影响;在整个光合电子链中,受快速水胁迫影响最大的部位在两个光系统之间,这个部位的电子传递被风干处理不可逆地阻断。  相似文献   
7.
用蔗糖梯度离心的方法,从胰蛋白酶处理叶绿体和对照叶绿体膜分离LHC。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偏振度的变化。观测到消化叶绿体LHC的吸收光谱除位于652nm的肩消失外,其它特征性吸收均无明显改变,荧光发射峰位和在670nm的C.D.信号峰位与对照相比发生偏移,叶绿素b和吸收≤670 Nm叶绿素a的荧光偏振度降低。结果说明含叶绿素b的蛋白和短波长叶绿素a的蛋白位于类囊体膜的外侧,胰蛋白酶消化引起LHC的构型改变,从而使色素与色素、色素与蛋白的相互关系及叶绿素分子排列和方向发生改变。讨论了LHC上蛋白构型、叶绿素分子机构和叶绿素分子间能量传递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蛋白质在色素能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胰蛋白酶消化菠菜叶绿体,叶绿体的F_(684)相对萤光强度下降。在反应液中加入光系统Ⅱ的电子受体(DCIP或Fecy)和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抑制剂—DCMU,可以改变叶绿体F_(684)的相对萤光强度,但不影响与胰蛋白酶消化有关的萤光强度下降。用不同波长的光(436nm和470nm)激发胰蛋白酶消化过的叶绿体,所测得的F_(684)变化、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吸收光谱变化的实验结果,说明用胰蛋白酶消化叶绿体后,使部分叶绿素从叶绿体上脱落,其中叶绿素b的脱落量较高。表明胰蛋白酶消化所诱导的萤光强度下降与色素蛋白复合体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冀北1号”和“丰收黄”两个品种大豆的叶绿体膜,测定了不同 Mg~(2+)浓度对它们的光诱导 chla 可变荧光及电泳速度的影响。虽然将这两种叶绿体膜悬于相同的低盐介质中,其光诱导可变荧光产率彼此不同,但它们的可变荧光产率与电泳迁移率则是彼此相关的,在这两种大豆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产率增加和电泳迁移率下降的浓度曲线均呈现出类似的动力学变化。Mg~(2+)诱导上述两种现象所需要的最适浓度亦大抵相同。这些实验结果说明:Mg~(2+)诱导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改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静电性质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文中讨论了膜表面蛋白质的羧基在 Mg~(2+)诱导效应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