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HSCCC分离纯化未成熟罗汉果皂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未成熟罗汉果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方法,该研究将罗汉果粗提物先经过大孔树脂富集皂苷类化合物,再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罗汉果皂苷。结果表明:以氯仿-甲醇-正丁醇-水(5∶6∶1∶4,v/v/v/v)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在主机转速为860 r·min~(-1),流速为2.5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的条件下,一次性制备得到4个化合物,即11-O-罗汉果皂苷Ⅱ(Ⅰ)、罗汉果皂苷ⅡE(Ⅱ)、11-O-罗汉果皂苷Ⅲ(Ⅲ)和罗汉果皂苷Ⅲ(Ⅳ),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度分别为95.5%、98.2%、80.1%和97.6%。该方法实现了未成熟罗汉果皂苷快速有效的分离,具有样品回收率高、损失少、避免样品失活等优点,提高了分离效率。该研究结果为更多的罗汉果皂苷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补充与优化了罗汉果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D-NMR波谱数据和文献比对,研究了黄花倒水莲花中黄酮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花倒水莲花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即紫云英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吡喃木糖苷(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异鼠李素-3-O-β-葡萄糖苷(5)、芦丁(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分别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对花的不同极性部位和所获得化合物进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6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化合物4的总抗氧化能力达到(4.533±0.13)mmol·g-1(Vc为5.951±0.25 mmol·g-1)。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黄花倒水莲花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其今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符毓夏  王磊  李典鹏 《广西植物》2016,36(11):1369-1375
罗汉果醇是罗汉果皂苷的苷元,有研究报道罗汉果皂苷V具有防癌抑癌作用。该研究采用噻唑蓝实验( MTT法)检测罗汉果醇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以及不同浓度的罗汉果醇对CNE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验证罗汉果醇对CNE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 V/PI 双染法检测罗汉果醇对CNE1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罗汉果醇对CNE1细胞中Caspase-3、Sur-vivin、Bax和Bcl-2基因的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汉果醇能显著抑制DU145、HepG2、A549、CNE1、CNE2细胞的增殖,其中对CNE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并呈剂量依赖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81.48±4.73)μmol·L-1;通过对CNE1细胞进一步的克隆形成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Annexin V/PI 双染法可见随着浓度的增加,凋亡比例增加;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罗汉果醇处理后,促凋亡基因Caspase-3、Bax的表达增加,抗凋亡基因Survivin、Bcl-2的表达减少。因此,罗汉果醇可能是通过促进Caspase-3、Bax等促凋亡基因和抑制Survivin、Bcl-2等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有止血镇痛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尖尾枫枝叶的化学成分以及抗炎活性,该实验用尖尾枫枝叶95%乙醇提取物通过柱层析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离体诱导RAW 264.7细胞的NO生成模型,研究主要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尖尾枫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5-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喷杜素(2)、蓟黄素(3)、洋艾素(4)、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甲基条叶蓟素(6)、金腰素(7)、泡桐素(8)、齐墩果酸(9)、桦木酸(10)、2,4,6-三甲氧基苯酚(11)、咖啡酸乙酯(12)。(2)化合物1-7在25 μmol·L-1浓度下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2、4、5、6、8、10、1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其中化合物2、3、6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硅胶、MCI柱色谱以及HPLC等分离技术,对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泡桐素(1)、鼠尾草素(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N-(N-苯甲酰基-L-苯丙酰基)-L-苯基丙醇(4)、fragransin B1(5)、6,7,8,4''-四甲氧基黄酮(6)、N-反式-阿魏酰酪胺(7)、N-顺式-阿魏酰酪胺(8)、trans-N-cinnamoyltyramine(9)、新海胆灵 A(10),其中化合物1、4、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中低极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NO生成抑制活性,其中酰胺类成分(7-9)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表明该类成分是猫须草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研究丰富了猫须草抗炎物质基础,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毛果巴豆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果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比对,将其鉴定为2β-hydroxyteucvidin acetate(1),2β-hydroxyteucvidin(2),crotoeurin B(3),山奈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奈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栗苷A(6),cerevisterol(7),尿嘧啶(8)。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