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前后,人们就知道有些非豆科被子植物具有固氮的根瘤,并从1910年开始试图分离根瘤内生菌,但直到1978年Callaham等人才首次从香厥木(Comptonia Pererina)根瘤中成功地分得了Frankia内生菌纯培养。现在已从  相似文献   
2.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甘草苷是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难度较大,总结发现甘草苷常用有机溶剂、加热回流、闪式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高压脉冲电场法等方法提取,有机溶剂、大孔树脂、无机陶瓷超滤、超滤-络合萃取及反萃取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与此同时,已有研究表明甘草苷具有抗抑郁、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解毒等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甘草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造粒器与柱式生物反应器成—封闭系统,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的最适固定化条件,以海藻酸钙凝胶法进行细胞固定化,连续造粒,在反应器中完成固定化。固定化酵母在反应器中通气培养20小时左右,凝胶球细胞数达2×10~9/me,其增长速度比传统工艺自然细胞快10倍。固定化生长细胞用于生物反应器连续发酵甜菜糖蜜酒精,酒精生产能力为22.1—23.67g/L凝胶球/小时,为传统工艺酒精生产能力的10倍。停留时间为3小时。反应器系统由两个0.7KL柱式反应器和1个0.8KL成熟醪接收器组成。发酵周期由传统工艺的20小时左右,缩短为4小时,酒精含量为8.5—9.0%(V/V),对1.2号反应器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发酵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糖蜜中可发酵糖75%的转化是在1号反应器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昼夜交替所带来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多数生物的生理活动会表现出以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生物钟紊乱会增加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的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即为人体胃肠道内寄生的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宿主生物节律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其肠道菌群稳态也会发生失衡。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紊乱导致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现对生物钟、肠道菌群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姚斯洋  李昕禹  刘成林  柳波  张静  况卫明 《生态学报》2021,41(10):3998-4009
鄱阳湖为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近十余年发生了枯水期提前且延长及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江西政府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工程措施--鄱阳湖水利枢纽(简称枢纽)。然而,枢纽对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影响尚无定量研究。以鄱阳湖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的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结合生态学知识,在ArcGIS平台上搭建了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使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联合适宜性评价模型,生成鄱阳湖在兴建枢纽前、后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选取工程调度时期水位相对稳定时段,以鄱阳湖无枢纽状态下星子水位为基础,探究鄱阳湖在不同水位时,有拟建枢纽和无拟建枢纽状态下食块茎鸟类的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定量分析拟建枢纽对候鸟栖息地适宜性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枢纽的调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水位调度方案对湖泊食块茎鸟类越冬初期栖息产生的影响较小,但会牺牲一部分越冬后期适合食块茎鸟类栖息的区域。拟建枢纽选址处至都昌站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受枢纽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各级自然保护区之中,北部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受其负面影响最大,此保护区将减少18.01-39.80 km2适合食块茎鸟类栖息的面积。但是枢纽的运行能增加湖泊土壤水含量,使食块茎鸟类更易于觅食,且能增加喜食块茎鸟类的食物丰富度。本研究可为为今后鄱阳湖湖区水环境规划和水生态管理维护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究了3种水力负荷(HLR)下三级串联垂直潜流人工湿地(T-VFCWs)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解析了系统中的氮素转化机制。结果表明: 当系统HLR由0.10增至0.20 m3·m-2·d-1时,T-VFCWs始终保持着对农村生活污水高效的处理效果,系统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T-VFCWs中顺次连接的3个VFCW单元(标记为V-1、V-2和V-3)在限氧环境下因其进水水质的差异可形成各自不同的氮素转化途径,并通过协同作用实现系统的高效脱氮。当T-VFCWs在试验期间连续运行时,V-1、V-2和V-3中主要的脱氮途径分别为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上述3单元对进水中总氮(TN)和NH4+-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51.3±4.4)%和(63.7±2.6)%、(30.9±4.8)%和(35.5±4.5)%、(17.8±5.0)%和(0.8±0.1)%。该研究可为组合式人工湿地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液胰岛素(CSⅡ)组和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CXqI)组各41例,分别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微量泵静脉泵入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变化、pH值变化、胰岛素平均日用量、平均低血糖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显著下降及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22.3±7.4)h短于CVII组(32.1±12.1)h(P〈0.01);CSII组PH值恢复时间(9.4±2.5)h短于CVII组(15.7±3.5)h(P〈0.01);CSII组平均胰岛素日用量为(47±5)U比CVII组(58+7)U少(P〈0.01);CSII组人均低血糖次数为(0.6±O.5)次/人。少于CVII组(1.5±0.8)次/人(P〈O.01);CSII组住院时间(9.8±1.2)天明显比CVII组(12.5±2.0)天短(P〈0.01)。结论:CSII相较于CVII能更快更有效的纠正代谢紊乱,减少胰岛素日用量,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羰基还原酶基因mldh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以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morganiiCMCC(B)49208染色体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mldh,分别与启动子PQ和启动子p43进行连接,构建不同启动子组合的表达载体PHY—p43-mldh、PHY—PQ—mldh、PHY—p43-p43-mldh和PHY—p43-PQ—mldh,化学法转化B.subtilisWb600后对重组茵细胞破碎液进行SDS-PAGE分析及全细胞生物转化反应实验发现,4种重组茵的转化能力差异显著,其中重组菌B.subtilisWb600(PHY—p43-p43-mldh)进行全细胞转化反应,转化液中d-伪麻黄碱的浓度最高,达到142.1mg/L,底物转化率为78.25%,成功实现了羰基还原酶基因mldh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9.
赵连真  张梁  石贵阳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2):2161-2170
【目的】克隆谷氨酸棒杆菌来源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 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并进行酶转化L-天冬氨酸合成β-丙氨酸的研究。【方法】PCR扩增谷氨酸棒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pand, 构建表达载体pET24a(+)-Pand, 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 对重组菌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G-75 分子筛层析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 然后进行酶转化实验, 说明底物和产物对酶转化的影响。【结果】重组菌SDS-PAGE分析表明Pand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 AccQ·Tag法检测酶活达到94.16 U/mL。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 °C, 在低于37 °C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最适pH为6.0, 在pH 4.0?7.0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酶转化实验说明: 底物L-天冬氨酸和产物β-丙氨酸对转化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实验建立了较优的酶转化反应方式, 在加酶量为每克天冬氨酸3 000 U时, 以分批加入固体底物L-天冬氨酸的形式, 使100 g/L底物转化率达到97.8%。【结论】重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 研究了酶转化生产β-丙氨酸的影响因素, 为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重组大肠杆菌表达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磷脂酶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产溶血性磷脂酶C (Hemolytic Phospholipase C,PLCH)的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 coli菌株,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方法]首先利用卵黄硼砂平板分离法筛选到一株产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活性较高的菌株,命名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1;进一步以P.aeruginosa 41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溶血性磷脂酶C(PLCH)基因,构建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筛选转化子并检测PLC活性和溶血能力,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 /pET28a-plcH;在硼砂卵黄平板上对重组菌进行PLC活性测定,显示重组菌有明显的磷脂酶C活性;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对重组菌进行溶血性试验,表明PLCH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初步优化摇瓶发酵条件为:5%转接量,37℃、200 r/min下培养4h添加IPTG至终浓度为0.9 mmol/L,转为25℃、150 r/min诱导培养14 h;优化后重组菌的酶活可达到722.89±0.47 U/mL.[结论]本文成功构建了一株产溶血性磷脂酶C活性较高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并通过优化发酵条件使其酶活达到了722.89±0.47 U/mL,本实验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铜绿假单胞菌来源的溶血性磷脂酶C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胞内表达,该研究为研究磷脂酶C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