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17种龙脑香科树种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的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根围土壤中AM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调查根样均有不同程度的菌根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40%,调查揭示了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可形成丛枝菌根。初步从龙脑香科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32种AM真菌,隶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chaeospora)、拟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为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是地球上一类古老而分布广泛的共生结构,被称之为地球上最广泛的共生体。从丛枝菌根寄主植物的广泛性、分布生态系统的广泛性和功能的广泛性3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呼吸是陆地碳循环中仅次于全球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碳通量途径, 揭示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对整个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中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按纬度梯度由南向北选取深圳梧桐山、杨东山十二度水保护区、宁波天童山3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于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测定了不同季节各个区域内代表性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 旨在初步了解中国东部亚热带森林地区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3个区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其变幅为2.64-6.24 μmol CO2·m -2·s-1, 总体趋势和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 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解释不同样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8.3%-90.2%; 各样地全年的Q10值从1.56到3.27; 通过离样地最近的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与试验样地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之间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推算出日土壤温度的变化, 利用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之间的指数关系, 估算出各样地全年的土壤CO2通量为1 077-2 058 g C·m-2·a-1, 在全球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AM真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Archaeospora属2种,Glomus属23种,Paraglomus属1种,Scutellospora属2种,其中Acaulospora rehmii,Glomus convolutum,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 Archaeospora属2种, Glomus 属23种, Paraglomus属1种, Scutellospora属2种, 其中Acaulospora rehmii, Glomus convolutum, 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M真菌的侵染,高者可达50%,平均为21%,其中在大多数根样中发现有泡囊生成;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分离到大量的孢子,其孢子密度从7~132个/20ml土样不等,平均为58个。对所分离到的孢子进行鉴定,发现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孢子占大多数,其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33.25和46.89;18.04和30.80。研究结果表明,龙脑香科不仅仅能够形成外生菌根,而且也能象大多数热带林木一样能够广泛的形成丛枝菌根。  相似文献   
7.
五指山常见热带树种的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兆勇  王发园  陈应龙 《生态学报》2007,27(7):2896-2903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五指山不同海拔高度7个科10种常见热带树种形成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的状况及其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0种热带常见树种都能形成AM共生体,其菌根侵染率随寄主植物的不同,从21.8%~90.5%变化不等,同时,在10种常见植物的根系中也都观察到了AM真菌的典型结构——丛枝和泡囊。从10种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36种AM真菌,隶属于Acaulospora,Glomus,Gigaspora和Scutellospora4个属,其中,Glomus属的真菌是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其出现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84%和56%。在所调查的10种热带常见树种中,Swietenia macrophylla根际AM真菌的孢子最丰富,密度高达7.32;Machilus namu根际的AM真菌种类则最为丰富,多样性指数达到1.6548。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Swietenia macrophylla根际AM真菌分布的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显著影响着AM真菌的分布,Gigaspora属的真菌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升高,Scutellospora属的真菌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菌根是由土壤中的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 在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基于全球森林数据库, 建立了包括全球森林菌根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和年平均气温等指标的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6种菌根类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AM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AM + ECM +内外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 EEM)、ECM、ECM + EEM和ECM + EEM +无菌根(nonmycorrhiza, NM))森林的总NPP、地上和地下NPP、树木主干NPP、树叶NPP, 以及树木细根NPP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菌根类型的森林总NPP、地上和地下NPP虽然都随气温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其响应程度因菌根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除AM和AM + ECM + EEM类型的森林外, 其他4种菌根类型的森林总NPP都随年平均气温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随着菌根类型的不同, 地上和地下NPP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AM + ECM类型的森林中, 气温对地上NPP变异的解释率最高, 达到57.27%, 而地下NPP仅在ECM类型和ECM + EEM类型的森林中呈现出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的回归关系。树木主干、树叶和细根的NPP则随菌根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与气温变化呈现正、负相关关系。从AM与ECM类型的森林的NPP来看, 无论是总NPP还是各个组成部分的NPP, ECM类型的森林的NPP对气温的响应总是较AM类型更为敏感。可见, 不同类型的菌根通过影响森林不同部分的NPP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而影响到森林NPP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这表明菌根类型是预测气温变化对森林NPP影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海南岛尖峰岭13种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4种,Glomus属16种,Scutellospora属3种,其中Scutellosporanigra(Redhead)Walker&Sander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AM真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 Acaulospora 属9种,Archaeospora 属2种,Glomus 属23种,Paraglomus 属1种,Scutellospora 属2种,其中Acaulospora rehmii,Glomus convolutum,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