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中国的鞘锈菌(Coleosporium)已报47种,全部为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春孢子产生在松属(Pinus)针叶上,引起各种松针锈病,冬孢子产生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上,其中生在菊科植物上的种类最多(戴芳澜,1979)。鞘锈菌的生活史类型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长循环型生活史以外,还有缺夏孢型生活史以及短循环型生活史(Cummins,1983)。作者于1989年7月14日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碧州大青山的偃松(Pinus pumila Regel)上采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东北林区阔叶树上常见的10种多孔菌 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学报》2001,20(2):258-263
描述了中国东北林区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的研究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包括菌落生长速度、颜色、结构、质地及其变化;生长新区特征;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培养物的气味、酚氧化酶的检测结果等。微观特征包括生长新区的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和基内生菌丝体的类型和分隔;担子的形成和发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分生节孢子(粉孢子)的产生及特征;特殊结构如囊壮体和刚毛的有无及其特征;晶体的有无及形状等。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中国东北林区10 种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的研究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包括菌落生长速度、颜色、结构、质地及其变化;生长新区特征;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培养物的气味、酚氧化酶的检测结果等。微观特征包括生长新区的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和基内生菌丝体的类型和分隔;担子的形成和发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分生节孢子(粉孢子)的产生及特征;特殊结构如囊壮体和刚毛的有无及其特征;晶体的有无及形状等。  相似文献   
5.
木蹄层孔菌(Fjomes fomentarius)在中国东北和日本存在子实体形态不同、寄主范围明显有别的两个类型:小型和大型。用多位点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间的遗传分化状况。从两类41个菌株的4种酶系统中检测出9个基因位点,其中8个位点上的绝大多数酶谱型都不为两者所共有,显示两个类型间的基因交流已极少发生。根据酶谱型频率得出两者间的遗传距离D=0.965,属于典型的种间遗传分化。上述酶基因分化证据结合子实体形态的显著差异,提示两类木蹄层孔菌是各自独立的种。两个类型的群体在遗传多样性参数上无显著差异,可能暗示两者在起源演化上的同步性。酯酶系统有2个位点上的酶谱为不同类型所特有且稳定而清晰,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两类木蹄层孔菌的无子实体鉴定。  相似文献   
6.
7种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学报》2001,20(3):378-380
描述了7种木层孔菌属 (Phellinus) 真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淡黄木层孔菌(P. gilvus),火木层孔菌(P. igniarius),裂蹄木层孔菌(P. linteus),松木层孔菌(P. pini),冷杉木层孔菌(P. pini var.abietis),苹果木层孔菌 (P. pomaceus) 和稀硬木层孔菌(P.robustus)。  相似文献   
7.
7种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系统》2001,20(3):378-380
描述了7种木层孔蓖属(Phellinus)真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淡黄木层孔菌(P.gilvus),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木层孔菌(P.linteus),松木层孔菌(P.pini),冷杉木层孔菌(P.pinivar.abietis) ,苹果木层孔菌(P.pomaceus)和稀硬木层孔菌(P.robustus)。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代表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柔软柱锈菌Cflaccidum及栎柱锈菌C.quercuum的134个菌株的孢子,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分析了其3种酶系统6个基因位点上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3种柱锈菌间酶蛋白基因的流动已绝少发生而表现为生殖隔离,从遗传背景上支持了这3个种的成立。我国东北地区的C.ribicola群体遗传性质高度均一(平均遗传杂合度He=0.007),暗示本菌侵入并扩散于该地区的历史很短。来自不同守主的C.flaccidum和C.quercuum菌株,均以樟子松上的菌株遗传变异水平最高(He分别为0.154和0.160),据此推测它们可能最先起源于樟子松。上述随寄主而异的群体遗传差异可能是寄生专化性分化在基因水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林区阔叶树上常见的10种多孔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系统》2001,20(2):258-263
描述了中国北林区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的研究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包括菌落生长速度、颜色、结构、质地及其变化;生长新区特征;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培养物的气味、酚氧化酶的检测结果等。微观特征包括生长新区的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和基内生菌丝体的类型和分隔;担子的形成和发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分生节孢子(粉孢子)的产生及特征;特殊结构如囊状体和刚毛的有无及其特征;晶体的有无及形状等。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松针锈病菌—鞘锈菌的种及专化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学仁  随超 《植物研究》1993,13(3):294-301
通过人工播种、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以及参阅有关研究文献,认为引起樟子松松针锈病的鞘锈菌(Coleosporium),是由若干个专化型组成的集合种(collective species)-Coleosporium pulsatillae(Strauss)Leveille;分布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已明确了3个专化型: 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pulsatillae、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clematidis(Barclay)Pan,status nov.、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phellodendri(Komarov)Pan,status nov.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