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1] 种子带毒部位的测定,证实种子的胚部和子叶都带有病毒,种皮内基本上测不到病毒的存在。大豆花叶病毒是典型的种胚带毒类型。 [2] 在种子形成过程中,种子内的带毒率很高。种子成熟豆荚干枯后,种子的带毒率急剧下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毒率下降幅度不同,造成品种间种子带毒率和传毒率的差别。种子在干燥贮藏过程中使种皮内的病毒钝化。贮藏时期中,种胚内的带毒率没有明显变化。 [3] 病株上有褐斑和无褐斑种子的带毒情况,虽然结果都是褐斑种子的带毒率和传毒率较高,但是褐斑粒也有不带毒和不传毒的。而无褐斑粒仍然有相当高的带毒率和传毒率。褐斑粒出现的多少还与不同品种和发病时期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因此,褐斑不能作为种子带毒与否的唯一指标。 [4] 测定病株上的无绒毛豆荚种子的带毒率都略高于正常豆荚的种子,但是这种差别不明显。 [5] 枯斑寄主(菜豆Top-Crop)检测种子带毒率的方法与直接播种检查种子传毒率所得到的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桑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定期随机取样的方式 ,连续 3年就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对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的自然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桑螟绒茧蜂在苏州一带的发生十分普遍 ,其自然寄生率为 2 2. 95 %~ 5 5. 41 % ,平均 3 3 . 99% ,全年各代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其中 9月份第 5代的自然寄生率最高 ,达 5 5 . 41 % ,是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于桑螟的发生与危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文报道了桑螟绒茧蜂的自然寄生情况及其成虫的生物学习性 ,为进一步开展桑螟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发高毒力的重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e,SpltMNPV)杀虫剂。【方法】构建编码蜕皮激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ecdysterioid 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egt)基因缺失并插入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artensi Karsch,BmK ITa1)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重组转移载体与SpltMNPVⅡ基因组DNA共转染斜纹夜蛾细胞,通过荧光斑法与有限稀释法相结合筛选重组病毒。【结果】成功筛选出缺失egt基因的、早期启动子(ie-1)启动的、表达BmK ITa1成熟肽的重组病毒SpltMNPV-Δegt-Pph-egfp-ie-1-BmK ITa1。生物测定结果显示,重组病毒的杀虫速度(LT50)较野生病毒提前0.7-0.8 d。【结论】通过在SpltMNPV病毒基因组中插入外源毒素基因可明显增强病毒的杀虫效果,结果说明开发高毒力SpltMNPV生物杀虫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