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兽类和鸟类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51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别位于4种生境和7个海拔区域),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期间共记录到兽类17种、鸟类3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7种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野猪(Sus scrofa)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前3位。在不同生境和海拔,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兽类和鸟类的物种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生境;海拔1400-1600 m鸟类物种数明显高于其它海拔区域。本次监测结果初步了解了猫儿山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兽物种组成、相对数量及空间分布,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花坪保护区鸟兽物种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临桂、龙胜两县,是南岭支脉越城岭山地南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109°49′07″–109°58′10″E,25°28′55″–25°39′15″N,总面积151.33km2,海拔600–1,800 m。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0–2,200 mm,年平均气温12–14℃,常出现阴湿多雨雾大的天气,林间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区内保存有完整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有我国著名的孑遗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15 hm2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地区以1台/2 hm2密度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0种兽类和26种鸟类,包括2种国家I级、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麂(Muntiacus muntjak)等5种动物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均居于兽类的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的前3位。虽然每月监测的鸟兽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但不同季节记录到的兽类和鸟类种类存在一定差异: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猪(Sus scrofa)2种兽类和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3种鸟类仅在旱季记录到;而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和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2种鸟类仅在雨季记录到。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赤麂、北树鼩、赤腹松鼠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帚尾豪猪与小泡巨鼠为夜行性动物。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喀斯特生境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Δ=0.17),但旱季(Δ=0.22)高于雨季(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6.
正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又名青头鸭,属鸭科潜鸭属。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全球个体数量不超过1 000只,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CR)(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据文献记载,青头潜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Chowdhury et al. 2012, Wang et al. 2012),  相似文献   
7.
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是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地中常见的绿化植物, 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 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20年6月—8月借助 Safari 10×26 变焦双筒望远镜, 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海南蒲桃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 探讨鸟类在海南蒲桃种子传播及种群更新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 成熟的海南蒲桃能吸引7种食果鸟类对其种子进行取食,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海南蒲桃的种子, 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海南蒲桃果实的取食频次间存在显著差异(t=4.310, df=6, P < 0.01), 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01)。食果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长、体重和嘴峰大小)与取食数量间均呈正相关。鸟类主要以呕吐的方式传播海南蒲桃的种子, 观察期间在鸟类取食后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上常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裸露种子, 且有大量的海南蒲桃幼苗成功更新, 说明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是可以借助鸟类的取食和传播来实现其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