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黒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Anura,Bufonidae)是亚洲常见的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由于华南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大陆架岛屿及其地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不同地区的黑眶蟾蜍种群可能存在地理上的遗传变异。本文首次采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采自我国华南6个省市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包括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的12个黑眶蟾蜍种群共84个个体,获得mtDNA控制区序列长956bp的片段,共有75个变异位点(26.3%为单个多态位点,73.7%为简约信息位点),12个插入/缺失。所获得的44个单倍型中有5个为种群间共享的单倍型。华南地区黒眶蟾蜍较高的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h=0.977)不但表现为海岛种群内普遍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而且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流(Nm)、Amova和Samova等分析均表明种群之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从Amova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来看,华南地区分布于大陆与分布于海岛的种群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由陆缘浅海造成的阻隔作用(isolation by barrier)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的原因。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低度相关(Mantel测试R=0.192,P<0.001)说明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的种群分化並不完全符合距离决定分化(isolation by distance)的假说。Samova的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大陆东部的3个种群(广东汕头、福建莆田和东山)与其它地区9个种群之间的变异最大(FCT=0.35097),因此,推测黑眶蟾蜍这2个地理区域组之间应该存在着其它地理隔离屏障,对两地黑眶蟾蜍的迁移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产生此隔离效应的天然地理屏障可能为莲花山脉。黑眶蟾蜍种群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局部扩张,时间大约在距今0.025MYA左右,这与最后一次冰期结束的时间相吻合,而位于我国华南大陆周边的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可能是华南地区黒眶蟾蜍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南澳岛种群所存在的特殊单倍型验证了这一岛屿避难所的存在。本研究揭示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化,对进一步了解华南地区乃至亚洲的黒眶蟾蜍的生物地理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经克隆测序获得了采自长江口九段沙、钱塘江口、舟山等3个地点35尾刀鲚(Coilia nasus)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控制区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mtDNA控制区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全长为1214~1291bp,主要是在第358位点处有以"CTA TGT ATT ATA TTA CAT ATA TTA TGG TAT AGT ACA TA"38bp为单位的1~2次片段重复。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983,3个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62,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进化潜力。3个刀鲚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仅为0.012~0.053,而基因交流值Nm却达9.90~40.62。群体间K2-P遗传距离与AMOVA分析结果也表明,长江口及毗邻地区的刀鲚没有发生地理分化。以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构建的NJ树揭示,3个群体的个体组成了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群并不相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测这两个谱系的分化发生在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3.
闽江流域是福建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工程区, 生态服务能力突出。文章基于闽江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探索了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 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分析, 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 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有林地、其他林地面积明显增加。1990—2015年,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草地的减少主要发生在闽江流域的中北部、中东部和中西部, 变换方向主要是与林地发生相互转换; 耕地小幅度减少, 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北部。(2)1990—2015年, 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在闽江流域的中游变化最明显, 其次是下游, 上游变化最小。(3)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分析, 1990—1995年是闽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闽江流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基础, 为闽江流域的土地资源管理、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三白草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白草染色体基数为X=11,二倍体2n=22;而三白草科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X=11,三白草属与祖先型的是一致的,是科中最原始的一个分类群。核型公式为:2n=2x=22=2m+8sm+1st,核型为3B。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