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23年6月12日,在湖南省城步县南山国家公园(110°11′42″E,26°11′54″N)采集到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雌性标本1号(标本号NS20230612),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该标本背部皮肤光滑有痣粒,两侧皮肤松弛,有刺疣,背部灰褐色,背中央有深色“X”形斑,与花坪角蟾(B. mirabilis)形态鉴别特征一致。基于线粒体16Sr 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角蟾聚为一支;平均遗传距离为0.28%,远小于布角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鉴定该标本为角蟾科布角蟾属花坪角蟾,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花坪角蟾为湖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种。该物种的发现丰富了南山国家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为该物种分类及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董星丰  赵光影  李苗  刘超  王迪  杨盛东  臧淑英 《生态学报》2021,41(17):6728-6737
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对水热变化的响应是气候预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关于浅层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及潜在排放量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成果,然而深层土壤对气候变暖作何响应仍需进一步探讨。利用钻孔技术采集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0-6 m(含活动层和多年冻土层)土壤样品,探究土壤碳、氮、磷等理化指标的剖面分布特征,设置三种温度(5、10和15℃)及水分(30%、45%和60%)梯度的室内培养实验,明确多年冻土区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与土壤深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年冻土层中的平均储量高于活动层。培养60天后,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变化范围为0.20-4.86 mg C。整体来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较为复杂,表现出先减小(幅度较大)后增大(幅度较小)的趋势。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发现多年冻土层平均值显著高于活动层。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水分和深度及交互作用对累积矿化量影响显著(P<0.001)。活动层Q10平均值为2.46,多年冻土层顶部出现极低值,多年冻土层Q10平均值为1.91,两者的差值随着水分增大而减小。土壤性状及有机质的垂直分异是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及其温度敏感性在深度上显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