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1.
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地处南北交汇的汉江中游北岸的二级阶地后部,发掘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334件。出土物以一条砾石条带为中心分布,砾石的大小特别适合制作砍砸器。石制品组合以砍砸器、手镐、薄刃斧为主,大型石器与小型的石英质石器兼备,部分石制品上有流水磨蚀痕迹。石制品组合中存在着类型不均衡的现象,可能与流水搬运、重力迁移等后期改造过程有关,时代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  相似文献   
2.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锄的功能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山前遗址出土石锄的工艺设计分析、使用痕迹观察、复制使用实验以及民族学材料的佐证,明确指出大山前遗址出土石锄不是一种挖掘工具,也不是一种除草的工具,而是用于碎土、勾草、耙地、开沟垄、引水灌溉的工具。结合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本文探索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农耕方式及其发展变化;最后强调了综合运用多途径的推理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石器工具置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条件中来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石器工具的功能、使用方式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民忙哈遗址以发现大量凌乱堆弃的人骨而闻名,了解当时生产方式、文化生态关系对于了解史前灾难的原因很有意义。通过石器工具组合的功能分析,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到,其石器组合缺乏真正的农耕工具,当时人们依赖的是一种以狩猎采集兼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强调植物根茎与坚果的利用。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则进一步了解到,哈民忙哈先民利用了一个从前很少利用的农业边缘环境,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其经济基础不相宜的集中居住模式,这为史前灾难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牦牛骨胶原多肽,以得到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抗氧化肽。合成抗氧化肽,验证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牦牛骨胶原多肽经陶瓷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后得到组分F11。当其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4.45%。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F11组分进行序列测定,得到氨基酸序列为GPAGPPGPIGNVGAPGPK和GKSGDRGETGPAGP AGPIGPVGAR的抗氧化肽,分子量分别为1 570.810 3 Da和2 160.104 Da。合成抗氧化多肽GPAGPPGPIGN VGAPGPK和GKSGDRGETGPAGPAGPIGPVGAR,当其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6.59%和35.17%。本研究分离鉴定出牦牛骨抗氧化肽,牦牛骨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5.
云南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酿酒相关酵母菌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云南香格里拉高原葡萄酒产区位于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微生物资源丰富,其中与葡萄酒酿造相关的野生酵母种类也非常多样。【目的】研究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酿酒相关酵母菌的种类多样性和酿酒酵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从香格里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岸选取5个葡萄园进行成熟葡萄样品的采集,分别对葡萄果皮和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运用WL营养琼脂鉴定培养基(Wallerstein laboratory nutrient agar)和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对酵母的种类进行鉴定,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酿酒酵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成熟浆果上共分离到230株野生酵母,鉴定为13属18种,其中有10种酵母为香格里拉地区首次发现。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香格里拉分离到的47株酿酒酵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47株酿酒酵母被分为24种基因型,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16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93。【结论】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酵母菌资源丰富,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中等程度的酿酒酵母遗传多样性。研究该产区酵母菌的多样性,为香格里拉酵母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2018年日PET的研究发现:林内PET比林外低0.86 mm·d-1;林地内外PET呈周期式减小,林外的减小趋势更大。2015—2018年及对应年份旱雨季的林地内外干旱指数显示,元江的干旱程度在研究时间段内有所缓解,林内干旱指数较林外更低。林内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气温(Ta)、地面净辐射(Rn)、5 cm土壤热通量;林外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Ta、5 cm土壤温度、Rn。林内蒸散发的发生层按蒸散发的剧烈程度所划分的层次性较清晰,剧烈层位于稀树灌丛林型的中上层,蒸散发的剧烈程度由中上层向下依次减弱;林外蒸散发的发生层层次性较混合,剧烈层位于近地面空气与土壤交汇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