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SKJl,该噬菌体在卡那霉素链霉菌及林肯链霉菌菌苔上产生混浊的噬菌斑。从噬斑中长出的菌落后代对SKJl噬菌体的感染产生了抗性。单株传代未见自发释放游离噬菌体。紫外线照射亦未发现诱导现象。抗性菌株经10ug/ml丝裂霉素C处理后,其中一株能释放出约5.9×103pfu/ml游离噬菌体颗粒,推测这些抗性菌株可能是溶源性菌株。菌落原位杂交实验证实抗性菌株的DNA与SKJl噬菌体DNA有同源性,说明这些抗性菌株已被SKjL噬菌体溶源化,从而确证SKJl噬菌体为一温和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确是一项有用的育种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年来虽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却无重大突破,但在实际应用和实验设计思路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链霉菌1254及其变株113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浙江省天目山土样中分离到无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1254。经诱变处理,得到变株113。该菌株产生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定名为变活霉素。菌株1254的细胞水解物中含LL—DAP,无特征性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为MK9(H4,H6,H8),因而被归于链霉菌属。根据数值分类结果,认为它接近于S.Omiyetnsis。变株113含DL—DAP阿拉伯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以MK9(H4)为主。与胞壁IV型菌各属相比,均有差异。从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看,接近于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相似文献   
5.
a-麦角隐亭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在一般培养条件下不易产生分生孢子的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的产碱率,对原牛质体诱变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对a-麦角隐亭(a-Ergokryptine)产生菌的原生质体采用紫外线(UV)照射9分钟,r一射线(60C0)10万伦琴/20分钟辐射,亚硝基胍(NTG)6mg/ml 60分钟进行诱变处理,均可获得较稳定的高产突变株。经过上述三种方法的交替诱变处理,a一麦角隐亭的产率由原始菌株的40mg/L,提高到524mg/L,增加了12倍,说明用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配合田问复壮,对提高C. purpurea a-麦角隐亭的产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从金霉素链霉菌38选育产去甲基金霉素的突变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紫外线和乙烯亚胺处理四环素生产菌株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38的孢子,从棕红色的突变菌落中得到三株突变株:金霉素链霉菌38—2、38—14和38—42。在沉没培养条件下,于产生金霉素的同时,它们都能产生一定量的去甲基金霉素。该菌株经诱变因子处理后,能提高棕红色变异菌落的出现率。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用紫外线照射,棕红色突变菌落的出现率比用乙烯亚胺处理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种间原生质体融合提高巴龙霉素单位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巴龙霉素产生菌与新霉素产生菌的高产变株进行了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融合频率为10-4左右。在4l0株稳定的原养型重组体中,产生巴龙霉素者占58%。在200株产生巴龙霉素的种间重组体中,单位产量在1500μg/ml以上的约10%,获得了比巴龙霉素产生菌原始菌株(单位产量300μg/ml)单位产量高5—6倍的重组体菌株。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测定证明,高单位重组体所产抗生素确为巴龙霉素。结果表明,为了提高某一抗生素产生菌的单位产量,使之与另一生物合成途径相似的抗生素产生菌的高产变株进行种间杂交,是一值得探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α-麦角隐亭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在一般培养条件下不易产生分生孢子的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的产碱率,对原生质体诱变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对α-麦角隐亭(α-Ergokryptine)产生菌的原生质体采用紫外线(UV)照射9分钟,γ-射线(~(60)Co)10万伦琴/20分钟辐射,亚硝基胍(NTG)6mg/ml 60分钟进行诱变处理,均可获得较稳定的高产突变株。经过上述三种方法的交替诱变处理,α-麦角隐亭的产率由原始菌株的40mg/L,提高到524mg/L,增加了12倍,说明用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配合田间复壮,对提高C.purpurea α-麦角隐亭的产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产生变活霉素的变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天然无抗菌活性的链霉菌1254菌株进行诱变.获导了二株有抗菌活性的变株。变株113产生的抗生素为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有抗病毒活性,定名为变活霉素。变株2—6产生碱性永溶性物质。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原株1254及变株2-6均是胞壁类型1,为链霉菌属。变株113为胞壁类型Ⅳ,不含有枝菌酸。原株1254与变株113的阻断变株共合成的产物与变活霉素相局,以放线紫红素聚酮合成酶基因act1为探针与原株1254的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为阳性。根据这二个实验的结果推断,在1254菌株中可能存在一条变活霉素的合成途径,但有的基因处于未表达状态,诱发突变使其被活化。  相似文献   
10.
天然无抗菌活性的变青链霉菌1326与链霉菌1254的营养缺陷型变株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原养型融合体,频率为10-6—10-5。融合前双亲株原生质体经52℃水浴处理4min,融台频率有所提高,约有一半的融合体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但绝大多数皆不稳定。从755株融合体中筛选到5株抗菌活性较稳定的菌株,并对其中三株所产生的抗生素作了初步鉴别。发现一株产生中性脂溶性抗生素,其余两株所产生的抗生素皆为碱性非典型脂溶性物质。尽管此等产物的理化性质还有待进一步鉴别,从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几率是否大于传统的筛选途径,也还需要更多的筛选实践才能说明,但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这一途径似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