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利用基于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的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酵母表达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中宿主DNA残留量。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 fg/μL, DNA浓度在1.0 fg/μL~1.0 ng/μL范围内线性良好,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以上。应用该方法对3批不同实验样本进行测定,宿主DNA残留量分别为8.635×105 fg/μL、6.265×102 fg/μL和1436 fg/μL 。实验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中酵母DNA残留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晚期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紫杉醇组(n=90)和多西紫杉醇组(n=90),两组患者在放疗基础上分别接受紫杉醇135 mg/m~2,每周1次,多西紫杉醇25 mg/m~2,每周1次,4周一疗程,维持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1%和8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且均未出现进展期的病例。紫杉醇组3年生存率为58.89%,明显低于多西紫杉醇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紫杉醇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5.56%和37.78%,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的22.22%和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能显著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且用药量更少,相对安全、合理,患者可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并分析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p53的表达。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在在肝癌组、癌旁组分别为47.5%和2.5%,在正常组未检测到p53阳性表达,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515,P=0.024);高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中低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低分化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的高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结合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病变所致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10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或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为胆总管炎性或肿瘤性狭窄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增强、多b值(200、400、600、800、1000 s/mm2)DWI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测量其多b值DWI下的ADC值,分析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狭窄的影像表现,比较CT增强、多b值DWI单独及结合对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狭窄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06例患者中胆总管炎性狭窄共43例,肿瘤性狭窄患者共63例。当b值分别为200、400、600、800、1000 s/mm2时,胆总管肿瘤性病变ADC值均显著低于胆总管炎性狭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增加,其ADC值均减小。当b值分别取200、400、600、800、1000 s/mm2时,对应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74、0.705、0.715、0.781、0.726,b值为800 s/mm2时诊断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狭窄的效能最佳。CT增强结合多b值DWI对比CT增强或多b值DWI对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狭窄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当多b值DWI取800 s/mm2时,CT增强结合多b值DWI可以显著提高胆总管炎性狭窄与肿瘤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之于磁共振(MRI)在子宫肌瘤的检测和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的4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EUS和MRI检查,分析并记录子宫肌瘤的数量、大小、位置和有无强化。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出子宫肌瘤的大小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出子宫肌瘤的数量、位置和有无强化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RI和CEUS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出子宫肌瘤的数量、大小、位置和有无强化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者术后病理总共检测出115个子宫肌瘤。MRI检测出111个(96.52%),CEUS检测出106个(92.17%)。MRI和CEUS检查测量子宫肌瘤大小的平均值分别为(4.66±1.83)cm、(4.51±1.74)cm。CEUS检测出的子宫肌瘤中有103个的位置无异议,MRI检测出的子宫肌瘤中有107个的位置无异议。在CEUS检查中,有99个子宫肌瘤显示有强化;在MRI检查中,有102个子宫肌瘤显示有强化。两种影像学方法检测出子宫肌瘤的数量、大小、位置和有无强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RI和CEUS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测出子宫肌瘤数量、大小、位置和有无强化的相关性分别为0.95、0.96、0.94、0.97(均P<0.001)。结论:CEUS对子宫肌瘤的检测和定性诊断具有与MRI相同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估子宫肌瘤的一种替代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6.
曹晨  马堃 《生物信息学》2016,14(3):181-187
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骨架结构中有规律重复的构象。由蛋白质原子坐标正确地指定蛋白质二级结构是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二级结构的指定对于蛋白质分类、蛋白质功能模体的发现以及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蛋白质二级结构信息广泛应用到蛋白质分子可视化、蛋白质比对以及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目前有超过20种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定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氢键和基于几何,不同方法指定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大。由于尚没有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定方法的综述文献,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和总结已有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构域重组与序列复制、变异一起,推动了生命的进化。文章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比较分析了不同复杂程度的真核生物体中蛋白质结构域组的进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量的结构域(约34%)被基因组共享,而结构域的相邻二元组合却具有很大的物种特异性。结构域组合网络呈现无尺度特性,其幂率分布及平均连接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种的复杂性;网络的聚集系数远高于相同度分布的随机网络(P=0.0096),聚集系数与度呈现幂率分布,这说明网络服从模块化层次式组织规律。最后以人类基因组为例,初步探索了网络模块与功能的关系,发现网络模块中的结构域具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肝脏假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并借助免疫组化进一步对其形态进行分析。由于原发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故本文将报道一例发生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结果:大体上为切面可见灰白结节,结节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与周围分界清,周围肝组织灰红质软。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肝周边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其中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及少数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CD20及CD30。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为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在肝假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