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研究小豆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 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参数不同程度地向耐荫的方向变化,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也显著下降;遮阴后,阜南绿小豆的叶绿素a和b含量显著增加,Chl 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小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的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弱光胁迫下,阜南绿小豆提前开花、提前成熟,早熟黑小豆推迟开花、延迟成熟,而晚熟黑小豆只开花不结实.从遮阴后小豆的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3个小豆品种的耐阴能力大小为: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  相似文献   
2.
研究华北冬绿肥二月兰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特征,确定实现绿肥高产高效的土壤适宜供氮量,可为华北集约化农田最大化发挥绿肥生态效应和优化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选取多年不施肥试验地设置供氮梯度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冬绿肥二月兰翻压前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和冬绿肥季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无机氮含量较低(0~90 cm土层15 kg·hm-2)条件下,施氮显著提高二月兰生物量和吸氮量.其中,施氮90 kg·hm-2处理表现最高,绿肥生物量(干质量)和吸氮量分别为2031.0和42.0 kg·hm-2;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量高于60 kg·hm-2后呈现快速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二月兰生长季的表观氮平衡表现出由亏缺到盈余的变化特征,在施氮量为60~90 kg·hm-2条件下氮收支基本平衡.土壤供氮量(绿肥播前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施氮量之和)与二月兰生物量、吸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关系可以分别用二次、线性加平台和指数方程进行模拟,依据模型计算二月兰生物量最高值(2010 kg·hm-2)时的播前土壤供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是136和78 kg·hm-2;而在二月兰吸氮量最高值40 kg·hm-2时,二月兰生物量为1919 kg·hm-2,相当于最高生物量的95%,绿肥翻压前土壤残留无机氮降低至57 kg·hm-2,与之对应的播前土壤供氮量为105 kg·hm-2,该值与目前华北地区优化施氮下玉米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推荐含量(100 kg·hm-2)基本相当.综合考虑绿肥的农学和环境效应,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中二月兰播前土壤供氮量应控制在100~105 kg·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条件下毛叶苕子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田间埋袋法,研究不施肥、施氮肥、施石灰3种处理对豫南稻田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毛叶苕子累积腐解率为65.3%~72.5%,腐解过程中呈现前11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缓慢并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不同处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碳>氮,试验结束时(翻压148 d),碳、氮、磷、钾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3.6%~84.6%、78.2%~81.2%、89.8%~91.4%、96.3%~97.0%.在整个腐解期内,毛叶苕子氮释放特征与腐解特征相似,与不施肥相比,施石灰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氮、磷、钾养分释放;施氮肥促进毛叶苕子磷释放,抑制钾释放;施石灰和氮肥对碳释放均无显著影响.施氮肥处理腐解0~11 d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氮释放,腐解11~148 d抑制毛叶苕子腐解及氮释放.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及对数函数方程拟合豫南稻区毛叶苕子腐解及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均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方程的特征参数值与毛叶苕子腐解率及养分释放率呈显著相关.施用石灰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的效果优于施用氮肥;一级动力学方程及对数函数方程特征参数值可较好地描述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和利用青海冷凉地区蚕豆优良的根瘤菌种质资源,确定根瘤菌的接种效应。将分离、纯化、分子鉴定的16株蚕豆根瘤菌通过盆栽回接试验的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6株根瘤菌,它们与青海13号蚕豆共生匹配效果较好,共生固氮能力强,促进蚕豆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绿肥在我国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地农业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绿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质量、调节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水分蓄纳能力,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养分向环境中的无效损失、增强农田系统气体调节功能、提高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控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需求改变等新形势下,以肥用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绿肥种植应用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旱地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通过研制新的适应新形势的全国绿肥区划,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绿肥种植模式,优化和研发适应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耕作栽培技术,探究绿肥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旱地农业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构建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型的绿肥应用模式,充分挖掘绿肥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轮作及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3种轮作及相应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轮作方式包括夏休闲-冬小麦(对照)、豆类绿肥-冬小麦和豆类绿肥-春玉米-冬小麦.豆类绿肥-冬小麦包括3种绿肥利用方式:提前覆盖、提前翻压和播前翻压;豆类绿肥-春玉米-冬小麦也包括3种绿肥利用方式:豆类茎秆覆盖、茎秆翻压和茎秆移出田间.结果表明:对于豆类绿肥-冬小麦轮作,绿肥消耗了更多小麦播前土壤水,使小麦产量不稳定;麦收后0~20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轮作,有更高的淋失风险;该轮作方式下提前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有机碳储量(SSOC)最高.对于豆类绿肥-春玉米-冬小麦轮作,小麦播前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豆类绿肥-冬小麦,小麦产量更稳定;麦收后0~20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显著低于豆类绿肥-冬小麦轮作,淋失风险较低;该轮作方式下茎杆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SOC含量显著高于茎杆移出处理,且SSOC相对于试验初始也有所增加.可见,豆类绿肥-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豆类收获籽粒后茎杆地表覆盖方式,在提高小麦播前土壤储水量、稳定产量、培肥土壤和降低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上表现较好,是具有类似气候地区的合理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7.
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是多年生C4草本植物,可为能量和纤维素产品生产提供高品质的木质纤维素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植物。采用Illumina Hi 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芒花芽和叶芽进行转录组分析。经拼接组装共获得98 326个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822 bp,N50为1 337 bp。将Unigene序列与NR、NT、Swiss-Prot、KEGG、GO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Evalue1e-5),共有74 134条Unigene获得了基因注释,占总Unigene的75.40%。其中,通过GO功能分类,45 507个Unigene映射到GO不同的功能节点上;通过KEGG pathways分析,共有36 710个Unigene参与了128个代谢通路;比对到同源序列比例最高的物种分别为高粱(37 731,60.86%)、玉米(16 258,26.22%)、水稻(3 065,4.94%),共占所有同源序列的92.02%。此外,获得了芒C4关键酶相关基因24个。这些注释信息的完成为芒功能基因及相关候选基因的发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单孔胸腔镜、单操作孔胸镜和传统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差异,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A组(n=57例)、B组(n=58例)和C组(n=58例)。A组采用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B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C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通过观察3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差异,本研究发现B组和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1 d、3 d和7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且C组患者术后1 d、3 d和7 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3组患者中位OS、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的初步结论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获得与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效果,且可减少创伤,降低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术后恢复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肥作物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年平均水稻产量(1982-2008)分别为10.8 t?hm-2?a-1,10.2 t?hm-2?a-1和10.0 t?hm-2?a-1,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和18.1%。试验前期(1982-1993)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展11年后(1994-2008)种植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土壤有机质随年份显著增加,双季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最快,年增加0.31 g?kg-1,双季稻黑麦草次之,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8g?kg-1,双季稻油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6g?kg-1。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稻田土壤活性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对照。其中黑麦草和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油菜和冬闲对照处理。在湘南红壤丘陵双季稻区,种植绿肥作物对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二月兰-春玉米轮作生产体系是近年来为解决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面积冬闲田而提出的冬绿肥-春玉米生产新模式.本文依托定位试验,研究了该体系从二月兰翻压到玉米收获期间的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玉米生育前期高后期低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硝态氮含量峰值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下移的空间变化特征,且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翻压二月兰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有一定影响,冬春季种植二月兰可降低0~1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二月兰翻压后,春玉米苗期与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0~100 cm土壤剖面为有二月兰处理高于无二月兰处理,100~180 cm土壤剖面则为有二月兰处理低于无二月兰处理;抽雄期以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普遍较低,100~1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有二月兰处理略高于无二月兰处理.总体上,翻压二月兰可以增加0~1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保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