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孔虫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 是记录海洋沉积环境的重要载体, 在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有孔虫属种众多, 传统的属种鉴定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人工鉴定且耗时较长, 此外人工鉴定古生物面临人才匮乏和工作量大等问题。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可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古生物专家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化石标注为指导, 根据有孔虫化石不同方向的视角分类, 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开发了有孔虫化石图像识别系统。研究发现, 通过有孔虫化石腹视、缘视和背视角度分类, 采取两级分段式鉴定算法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一级进行识别, 属一级鉴定准确率达到82%左右。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上新世有孔虫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上新世有孔虫较发育,其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pp.,Orbulina universa,Globorotalia menardii和Globorotalia sp.等较丰富;Dentoglobigerina altispira,Globigerinoides quadrilobatus和Gs.trilobus等丰度较低。底栖有孔虫以大型底栖类占绝对优势,其中Amphistegina lessonii,Amphistegina madagascariensis和A.radiata等含量较高;Calcarina hispida,Cycloclypeus pillaria,Operculina bartschi和Operculina sp.等较常见;Amphistegina sp.,Anomalinoides globulosus,Cycloclypeus carpenteri,Cycloclypeus sp.,Heterostegina(Vlerkina) sp.,Homotrema sp.,Marginopora vertebralis和Planorbulinella larvata等稀少出现。小底栖类型出现少量小粟虫类和串珠虫类。根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例以及环境指示类型的丰度变化,结合珊瑚、钙藻和钙质超微等化石分布特征,对上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374.95~304.25 m为礁前斜坡,303.14~288.91 m为礁顶,287.47~231.86 m为礁前斜坡。通过对结壳状有孔虫形态的分析,探讨了此类有孔虫在生物礁建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蓝细菌死后, 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 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 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 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 大部分缺乏蓝细菌的内部结构, 往往只保存有蓝细菌的轮廓或铸模。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广安市谢家槽剖面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保存完整且内部存在拟似子细胞的单细胞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及其生态习性。这一发现表明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 不仅发生在鞘上和鞘外,也发生在鞘内拟似子细胞上。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的较好保存与该地区夜郎组底部的沉积环境(局限海台地)及其区域上有利的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如CO2分压以及海洋中碳酸盐高饱和度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及海洋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槽剖面微生物岩中不仅产有莓状黄铁矿, 还产有星点状、斑块状和条带状等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铁矿, 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因过程。扫描电镜研究发现, 交代作用形成的斑块状和条带状黄铁矿常常为半球形集合体, 类似于围岩中的球状蓝细菌的外形, 推测为球状蓝细菌在黄铁矿化中产生的复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这一新的发现, 详细描述了各种黄铁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