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对枕骨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测量,为经口咽入路行枕骨大孔扩大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①选取成人干燥颅骨标本40例,分别测量斜坡颅底内面、颅底外面的长度;斜坡咽结节处宽度、斜坡最小厚度、中部厚度和最大厚度;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颈静脉孔内外口内缘、破裂孔内外口内缘、舌下神经内外口内缘、寰枕关节内缘与斜坡中线的距离.②选取完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斜坡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斜坡颅底内面长(40.1±2.5)mm,外面长(28.2±3.1)mm;斜坡中部宽度(18.8±2.5)mm,;最小厚度(6.8±2.3)mm,;中部厚度(9.8±2.2)mm,最大厚度(11.5±1.7)mm;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距离(12.8±1.5)mm.②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46.8±4.5)°.③颈动脉管外口内缘距1离斜坡中线(26.1±3.1)mm,颈静脉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8±2.5)mm,颈静脉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5.1±2.7)mm,破裂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9)mm,破裂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1.8±2.5)mm,舌下神经管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3.8±2.3)mm,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1±2.3)mm,寰枕关节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3)mm.④斜坡上部距离后方基底动脉(7.6±1.0)mm,距离后方脑桥(8.3±1.2)mm,斜坡中部距离后方延髓脑桥沟(13.5±1.7)mm,斜坡下部距离后方延髓(6.5±0.8)mm.⑤斜坡上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8±0.2)mm,斜坡中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3±0.1)mm,斜坡下部与后方硬脑、脊膜之间间隙为(1.3±0.1)mm.⑥在斜坡开骨窗的宽度为20mm,高度为15mm,深度为6mm,可以满足经口咽入路枕骨大孔扩大术的要求,并有可靠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测量与观察,为临床斜坡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枕骨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测量,为经口咽入路行枕骨大孔扩大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①选取成人干燥颅骨标本40例,分别测量斜坡颅底内面、颅底外面的长度;斜坡咽结节处宽度、斜坡最小厚度、中部厚度和最大厚度;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颈静脉孔内外口内缘、破裂孔内外口内缘、舌下神经内外口内缘、寰枕关节内缘与斜坡中线的距离。②选取完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斜坡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斜坡颅底内面长(40.1±2.5)mm,外面长(28.2±3.1)mm;斜坡中部宽度(18.8±2.5)mm,;最小厚度(6.8±2.3)mm,;中部厚度(9.8±2.2)mm,最大厚度(11.5±1.7)mm;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距离(12.8±1.5)mm。②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46.8±4.5)°。③颈动脉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6.1±3.1)mm,颈静脉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8±2.5)mm,颈静脉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5.1±2.7)mm,破裂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9)mm,破裂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1.8±2.5)mm,舌下神经管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3.8±2.3)mm,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1±2.3)mm,寰枕关节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3)mm。④斜坡上部距离后方基底动脉(7.6±1.0)mm,距离后方脑桥(8.3±1.2)mm,斜坡中部距离后方延髓脑桥沟(13.5±1.7)mm,斜坡下部距离后方延髓(6.5±0.8)mm。⑤斜坡上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8±0.2)mm,斜坡中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3±0.1)mm,斜坡下部与后方硬脑、脊膜之间间隙为(1.3±0.1)mm。⑥在斜坡开骨窗的宽度为20mm,高度为15mm,深度为6mm,可以满足经口咽入路枕骨大孔扩大术的要求,并有可靠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测量与观察,为临床斜坡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李俊  彭耀金  文雪平 《生物磁学》2010,(10):1951-1953
目的:探讨应用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4月~2008年4月应用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48例患者,其中股骨8例,胫骨40例。骨缺损长度为5~15cm,平均8cm。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48例患者肢体长度均得到恢复;骨缺损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2个月;6例骨折成角,均〈10°;12例共25处针孔感染;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髋、膝、踝关节活动均未受影响。结论: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是治疗长骨复杂骨缺损、成功重建肢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3例下肢累及关节端骨肿瘤,术前根据X线、CT或MRI测量肿瘤的长短和范围,选取匹配的异体半关节及固定材料,行关节端骨肿瘤切除及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修复骨缺损术,术后X线评定骨愈合,并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6~9个月在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正常骨组织结合部间隙消失,或间隙模糊且有足够骨痂形成,可放弃支具独立行走;术后约10~12月取出内固定材料,约14月后功能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4月~2008年4月应用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48例患者,其中股骨8例,胫骨40例.骨缺损长度为5~15cm,平均8cm.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48例患者肢体长度均得到恢复;骨缺损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2个月;6例骨折成角,均<10°;12例共25处针孔感染;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髋、膝、踝关节活动均未受影响.结论:IV型镶嵌式外固定器是治疗长骨复杂骨缺损、成功重建肢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