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镜的观察确定了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Aiton) Bl.)胚囊发育属单孢子蓼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共焦镜观察了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分布的变化。当孢原细胞初形成时,细胞内的微管呈网状分布。之后,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延长,进入减数分裂Ⅰ。微管由分裂前的网状分布变为辐射状排列。二分体的两个细胞内的微管分布一样,呈辐射状。四分体的近珠孔端的3 个大孢子解体,细胞内的微管消失。靠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内有许多微管呈网状分布。当功能大孢子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内的微管由网状变为辐射状,从核膜伸展至周质。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在核分裂之前微管一般是呈网状分布并紧包围着核。在分裂期间二核和四核胚囊都呈极性现象,微管系统也呈极性分布。微管在八核胚囊内的分布变化情形特别复杂。首先,八核分别作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两个核移向胚囊中央,珠孔端和合点端的3 个核分别互相靠拢,形成3 个区,即中央区、反足区和卵器区。胚囊未形成区时,8 个核都被网状分布的微管包围着。当胚囊明显分成区时,反足区内的微管仍作网状分布。中央区的微管分布则趋疏松,形成篮形结构,包围着液泡和两个极核。在  相似文献   
3.
百合离体生殖细胞骨架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百合的花粉管分离出来的生殖细胞,经表面活化剂Triton X-100 及核糖核酸酶、硫酸铵离析处理。离析后的细胞经临界点干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在离体生殖细胞的胞质内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支架网络系统。这一网络系统有内外两层:外层(靠近细胞膜)网络结构紧密,纤维束粗长;内层(靠近核)网络结构疏松,纤维束短细。一些间接证据显示,这一支架网络系统可能为微管骨架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碱染色,对离体的黄蝉和姜花的生殖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两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内部都存在一个微丝网络.黄蝉生殖细胞的比姜花的简单,微丝束较粗。但姜花生殖细胞的网络微丝束比黄蝉的更紧密地环绕着核。用免疫荧光技术在黄蝉生殖细胞的分裂前期和中期,可以观察到一些微丝束的存在,但在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则变为颗粒状。  相似文献   
5.
萌发前后燕麦种子内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燕麦盾片和糊粉层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是普遍地存在着的。种子萌发0,1,2天时,酶活性基本局限在细胞质内;细胞核和壁内则无酶活性。但当种子萌发至3—4天时,酶活性在胞质内增加,显示细胞内开始有新的酶产生。这些新产生出来的酶,还被分泌出细胞,进入胞壁。用组织等电点聚焦,基本上反映了与盾片和糊粉层的组织定位一致的酶变化情形。但从这两种组织所得到的同工酶带谱则并不一样。因为从糊粉层可以得到10条清晰的同工酶带(其中6条在糊粉层不清晰)。其次,胚乳的同工酶带谱,与盾片和糊粉层的同工酶带谱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塑料薄切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显微镜术观察用的薄切片,可用各种塑料包埋剂,如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lycolmethacrylate)和环氧树脂类(epoxy resins)包埋。这些塑料包埋剂经凝固后,很容易被切成1—2微米的薄切片,比传统的石蜡切片要薄得多;而且染色时无需经过脱蜡手续,便可  相似文献   
7.
豇豆胚胎发育早期的胚柄及胚乳中的传递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豇豆早期的胚胎发育中,随着胚柄和胚乳在结构上的分化,可以看到在特定部位上形成传递细胞特有的壁内突。在原胚早期,只在胚周围和合点处的胚囊周界壁上存在壁内突。在原胚后期,胚柄的基部细胞的侧壁以及与母体相邻的端壁都发育壁内突。这个时期与珠心冠和内珠被相邻的胚乳细胞的外切向壁上也开始发生内突。胚柄在胚分化时期明显地分化为基部区域和颈部区域。壁内突只发生在基部区域的细胞中。在原胚后期,胚周围形成细胞胚乳的鞘。这部分的胚乳,在种于发育时期,细胞的数目和大小都只稍有增加。当胚乳细胞形成以后,细胞很快变为彼此分离,与珠被组织直接相邻的胚乳细胞的壁发生明显的内突。胚分化和胚轴延长时期,在液体胚乳的区域,在向珠柄那一面的周界壁上,出现特别发达的壁内突。  相似文献   
8.
百合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和微管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及荧光定位方法,结合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百合(LiliumdavidiDuch.)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及微管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果:1化学固定方法可以较好地保存花粉和花粉管内的微丝,从而可以在此条件下较好地进行微管和微丝的双标记,并进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2在距花粉管顶端10~20μm的范围内,用化学固定及TRITC鬼笔碱标记显示微丝的存在是很微弱的,基本上无法看到明显的微丝束,而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标记却发现此部位微管很丰富,在花粉管顶端微管形成浓密的网状,而且其末端与花粉管顶端质膜相连;3在花粉管中,只有少数微丝与微管相互平行排列,而其中大多数微丝骨架与微管骨架并不存在共分布现象。为了解花粉管内微管和微丝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OryzasativaL.)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小孢子不同发育阶段呈现多样性。在花粉母细胞内,微管形成许多粗束和分支,围绕着核分布形成一个网络。花粉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在每一个二分体细胞内,有许多微管束,从核周辐射至细胞质各部位;在细胞质存在一个疏松的微管束网络。二分体经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在每一个四分体细胞内,微管束呈辐射状,从核膜辐射入细胞质内。四分体形成后不久,四分体的四个细胞便分开,每一个细胞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孢子。在早期的小孢子细胞内,微管束呈疏松网状分布。其中有些微管束朝向胞质一个小突起聚集。当小孢子进入中期发育阶段,在胞质的小突起部位微管束密度增大。小突起最终形成为萌发孔。当小孢子发育至成熟期,细胞内的微管束变得纤细,而网络则变得紧密。之后的发育阶段(即花粉发育不同阶段)因荧光标记难以进入细胞,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0.
五唇兰雌配子体发育和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五唇兰的胚珠倒生型,具薄珠心,两层珠被。胚囊发育为双孢子葱型,成熟胚囊8核。从传粉到受精约50d,正常双受精。胚具5-6细胞的胚柄,种子成熟时胚柄及胚乳核消失,成熟种子只具单层细胞的种皮和一个未分化的珠珠形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