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品出自MIS3阶段弱古土壤层之下的洪积碎屑层,光释光年龄为距今7.2±0.7万年。其余大部分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中凉泉沟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大于距今5万年。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细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个体大小以中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台面者为主,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应用砸击法。石器有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大型的砍砸器,均属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有助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方法,以牛血清蛋白(67kD)和卵清蛋白(43kD)为分子量标记,对甘肃河西灌区近几年选育的17个小麦品系以及大面积栽培的2个春小麦品种的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以及不同亚基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团韧性P、延伸性L、面团筋力W)的影响进行分析。19个试验材料中共标记出从35.2~60.5kD的LMW-GS共32条谱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出对面团流变学特性P、L、W值影响显著的7个LMW-GS,分子量由高到低为:52.7kD、52kD、49.3kD、46.7kD、44.8kD、44.2kD、35.2kD。其中35.2kD和46.7kD亚基能显著地增加面团P值,44.8kD亚基能显著地降低面团P值;44.2kD和49.3kD亚基显著增加面团L值,52.7kD亚基降低面团L值;44.8kD、52.7kD亚基能显著降低面团的W值,52.0kD和46.7kD亚基能显著提高面团W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对呼吸机的安全使用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能够使得呼吸机得到长久正常的运转,对呼吸机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有着必要性。本文主要就当下的医疗设备呼吸机的日常维护以及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在东秦岭丹江上游商丹盆地(商洛-丹凤盆地)第三级阶地顶部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 采集石制品211件, 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遗址黄土地层剖面上。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丹江河床的石英质砾石, 其次是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砾石, 砂岩、火山岩和硅质灰岩等砾石原料偶尔被使用。早期人类主要采取锤击法直接剥片, 砸击法剥片技术也被使用, 碰砧法剥片可能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才被采用。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石制品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及碎片屑。工具中砍砸器数量最多, 其次是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重型刮削器与小型刮削器, 石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石球、手斧和手镐, 商丹盆地的石制品可视为含阿舍利(Acheulian)器物组合类型的石器工业。根据遗址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 初步判断商丹盆地丹江第三级阶地旧石器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古土壤地层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在获得地层绝对测年结果之前, 石制品年代可暂置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6.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发现了第一例人感染H6N1禽流感,研究该地区H6N1病毒血凝素基因(HA)的适应性进化特征和种群动力学,将为人感染H6N1病毒的来源、进化及致病机制的理解提供更多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一定帮助。本研究从Flu和GISAID两大数据库中获得中国台湾地区所有已释放的H6N1病毒的H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进化动力曲线,并推测其进化速率,分析其适应性进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台湾地区H6N1病毒的HA有五种类型,其中人感染H6N1病毒的HA所属类型为目前当地优势类型;该病毒种群于1971年底第一次扩张,2008年迅速减少,而后又略有增加。同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3个位点受到正选择作用的影响,增加了病毒的适应能力;89个位点受负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在病毒的复制、流行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中剪切位点附近的329位所受负选择作用强烈(PSLAC0.001、PFEL0.000、BFREL137),此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有关。中国台湾地区H6N1病毒的HA已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进化,具有发生疫情的可能性,人们应高度重视,并能及时给与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2018年6月,我们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延安段新发现5处旷野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556件,部分石制品暴露于黄土地层的剖面上。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黄河河床和阶地的砾石层,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除上述两种原料之外,燧石、硅质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细砂岩、蛋白石、玛瑙、火成岩等也有少量使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片屑,尺寸以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使用砸击法,可能偶而使用碰砧法和锐棱砸击法。工具多为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中小型刮削器,有少量以砾石为毛坯加工而成的砍砸器。伏羲村、苏亚河、高家畔、延水关4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原生埋藏地层为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该套地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石制品属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衣锦滩地点的石制品分别埋藏于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和黄河第一级阶地上覆的土状堆积中,时代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黄河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分布范围,丰富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内涵,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9.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位于秦岭南麓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汉江左岸支流溢水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为配合西安-成都高铁项目建设,2016年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71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784件。范坝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为遗址附近河流及河漫滩中的石英、石英岩、细砂岩、火成岩和燧石等砾石材料。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另外还有部分砸击法标本。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经过二次加工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及备料,石器组合中既存在尺寸较小的轻型刮削器,也有砍砸器、石球和重型刮削器等大型器物。遗址地层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汉江及其北部支流——溢水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堆积物形成时间为距今22~2.5万年之间,旧石器遗存的埋藏年代约为距今18~2.5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