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9F系列海洋真菌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稻瘟霉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帕劳群岛的3株9F系列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采用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结构分别为trans-dehydrocurvularin(1),terrein(2),paxilline(3)和citreopyrone(4),其对稻瘟霉P-2b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10,100,1.56,3.12μg/mL。其中化合物1是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海洋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人们已从多种海洋生物中发现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开发研究尤为盛行。目前,人们已经分离得到许多在体内试验中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并且确立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包括类萜类化合物、生物碱,肽类化合物、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类前列腺素化合物、聚醚类化合物等。其中,已有数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很有可能作为抗癌药物进入临床。bryostatin 1则是它们的代表性化合物之一。目前,美国National Cancer Instituie已经开始对该化合物进行临床研究。它是由作者(釜野)研究小组在美国亚利桑拿州立大学癌研究所开发研究出的一种新型化合物,经过进一步研究又分离得到了bryostatin 2(24)~13(35),并确立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因此,本文将对bryostatin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其生理活性作详细地综述。另外,还将论述halichondrin类化合物(14~21)和Aplyronine(22)。它们是最近几年在日本发现的,在体内试验中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的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再者,本文还将概述其它一些重要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即aplysiatoxin(Ia~Ic), latrunculinA(2), acutiphycin(3),tedanolide(4), swinholide A(5), bistheonellde A(7a), amphicinolides(8~10), kabiramides(11a 11e), ulapualide(12a, 12b)以及patellazole B(1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