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1.
采用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麦辐射突变体及原始品种材料对其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酶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一些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第一套材料(南大2419、鄂麦6号、81-61562、82-2291)的株高和粒重分别与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活性在一定时期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第二套材料(St-2422/464、62027、80-15678)则无明显规律性关系。不同时期起主要作用的谱带不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影响大豆幼胚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的9个因素。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适宜幼胚长度为4mm;随着供体植株发育阶段的提高诱导频率下降;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 蔗糖浓度从1.5%提高到9%,诱导频率逐渐下降;过高的维生素B1浓度对胚胎发生不利;2,4 — D的诱导效果优于NAA,适宜的2,4—D浓度为20ppm; 光、暗处理与生长素种类和浓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接种方式对诱导频率影响很大,体细胞胚只在下表皮与培养基接触的幼子叶的上表皮上产生,当上表皮与培养基接触时,两个表皮都不能产生体细胞胚;被试的所有基因型都能被诱导胚胎发生,不同基因型的诱导频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