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黑颈鹤人工授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上稀有珍贵的鸟类,为我国特产。目前仅国内有少数动物园饲养,共20余只供展览:计北京动物园4只、西宁人民公园11只、上海动物园2只、成都动物园2只、广州及乌鲁木齐动物园各1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钙调蛋白(CAM)、触珠蛋白(HP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根据患者的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PRDX1、CAM、HPT水平。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PRDX1、CAM、HPT水平。分析PRDX1、CAM、HPT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PRDX1、CAM、H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RDX1、CAM、HP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RDX1、CAM、HPT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检验,AIS患者的PRDX1、CAM、HPT与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较高、PRDX1水平升高、CAM水平升高、HPT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的PRDX1、CAM、HPT水平异常升高,且与其病情及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PRDX1、CAM、HP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0月对渭河流域4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6属(种),其中水生昆虫91(属)种,占78.4%;软体动物12种,占10.3%;环节动物9种,占7.8%;甲壳动物4种,占3.4%.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将45个样点分为3组.第1组样点的指示物种为锯形蜉属1种(Serratella sp.)、纹石蛾属1种(Hydropsyche sp.)和朝大蚊属1种(Antochasp.);第2组样点指示物种为虻属1种(Tabanus sp.)、Alotanypus venustus、Pelecorhynchidae 1 种、Liodessus sp.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ineistteri);第3组指示物种为黑翅蜉(Ephemera nigroptera)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卵石+砾石型底质、流速、电导率、水深和总氮显著影响了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下肢动脉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段经DSA确诊的不同部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行低剂量CT扫描,并采用MPR,VR,MIP等重建方法获得各下肢动脉CTA图像,将CTA图像与DSA图像的诊断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AS8.1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Kaapa.系数大于0.75。结果:所得CTA图像与DSA图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8058,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优。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上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例患者均通过腹部CT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ISMAD,本组病例确诊后行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ISMA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类型对渭河流域关中段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妍  毕直磊  张鑫  宋进喜  李楠 《生态学报》2019,39(12):4319-4327
地表水硝酸盐(NO~-_3)污染会造成水生态环境损害,引起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通过溯源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和危害的源头,对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渭河流域关中段13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同位素方法结合水化学研究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水NO~-_3含量的关系,准确识别NO~-_3的主要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流域NO~-_3含量范围为4.2—150.1 mg/L,平均含量38.2 mg/L。约有35.3%的样品NO~-_3含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硝酸盐的含量。渭河干流污染较支流严重,南岸支流较北岸支流污染严重。渭河干流、支流的源头及上游区域NO~-_3浓度普遍较低,说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沿着河流流向,NO~-_3浓度逐渐升高。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与地表水N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和0.830。而草地和林地与NO~-_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和-0.695。流域内,NO~-_3污染来源主要为动物排泄物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活动中化肥的施用也是NO~-_3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流域污染溯源结果,建议规范建设用地,加强污水排放和畜禽粪便的管理,同时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减少水生态环境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是支气管动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是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更为罕见。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高对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为咯血责任动脉的认识,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例腹腔动脉系统分支(胃左动脉、肝左动脉)参与大咯血供血动脉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报道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2例患者均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发大咯血,再次血管造影显示1例肝左动脉参与供血,1例胃左动脉参与供血。栓塞上述血管后,患者止血成功。病变位于下肺、伴有胸膜增厚,提示有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的可能。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主动脉分支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减少对责任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的遗漏。结论:腹腔动脉系统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了解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栓塞,可以降低咯血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例患者均通过腹部CT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ISMAD,本组病例确诊后行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ISMA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城市化发展,城市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超量开采,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势在必行。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可通过建造雨水贮留设施、就地下渗、回灌、屋面雨水拦裁、蓄集、绿化工程等多种途径实现雨水资源化。充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而且还会带来诸如:涵养地下水、缓解和恢复地面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强化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改变城市排水系统、防治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