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低温胁迫对极度濒危植物中华水韭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孙昊  关旸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2031-2036
以人工繁殖的极度濒危级(CR)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 ℃低温环境下胁迫0~20 d,沉水叶片中保护酶系统(POD、SOD、CAT)、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低温(0 ℃)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水韭沉水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SOD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一直低于CK,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研究表明,中华水韭沉水叶片在0 ℃低温胁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能通过调节自身的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系统来减轻低温伤害,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2.
孙昊  杨辉 《生命科学》2015,(1):36-44
基因修饰小鼠在研究人类疾病致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的小鼠基因组编辑使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虽然可以对内源基因进行精细的修改,但是复杂、繁琐并且耗时。近几年发展的人工核酸酶可以在靶位点切割DNA双链,诱发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发生同源重组修复或非同源末端连接,从而提高了基因组编辑的效率。从ZFN到TALEN再到CRISPR/Cas9技术,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项研究工作中。将对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介绍,着重阐述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修饰小鼠中的应用,比较该系统与其他方法的优越性和不足,并对该系统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 家族可通过催化去除组蛋白N 末端赖氨酸残基上甲基,参与表观遗传调控,包括基因表达调控,并与某些疾病,特别是癌症密切相关。因此,该酶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癌症治疗新靶点,其抑制剂也成为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综述JMJD 与肿瘤的关联、JMJD 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建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从剑麻残渣和麻膏中分离得到的皂苷元。当用0.1 mol·L-1NaOH作为溶剂配制鲁米诺浓度为1.0×10-5mol·L-1,用去离子水作为溶剂配制K3Fe(CN)6浓度为1.6×10-5mol·L-1,主副蠕动泵转数均在50~80 r·min-1时,用无水乙醇溶解的皂苷元流入体系具有最强的化学发光。在该条件下,剑麻皂苷元最低检出限为3.0×10-3mg·mL-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8.5%,相对标准偏差在2.9%~4.2%之间。同时与HPLC检测方法对样品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给整个社会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设计与开发安全有效的抗AD 药物,一直是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AD 病因尚不明确且致病机制极为复杂,仅针对单一靶标治疗难以获得理想疗效,因此一药多靶成为了抗AD 药物研发的新方向。目前临床上最为成功的抗AD 药物为乙酰胆碱酯酶 (AChE)抑制剂,尽管第一代AChE 抑制剂他克林因严重的毒副作用而撤市,但其结构简单,活性明确,在用于多靶向设计的结构改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理想的活性片段,引入多靶向抗AD 药物的整体分子骨架中。通过一些代表性案例,综述近年来基于他克林结构而设计多靶向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思路,为新型多靶向他克林衍生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s trigosa)成熟孢子体在自然干旱胁迫处理下生理特性的变化。发现胁迫过程中其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t))活性、叶绿素含量、总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Photo)、蒸腾速率(TrmmoI)、气孔导度(Cond)呈下降趋势;CAT活性、胞间CO2浓度(Ci)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其膜系统并未受到严重伤害;渗透调节系统起到了较好的抗脱水作用;保护酶系统虽受到抑制,但仍能发挥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呼吸及光合系统受到影响显著下降,但主要表现为植物体的自主调节。说明在胁迫过程中粗毛鳞盖蕨生理上能够迅速作出相应的适应调节,表现出对干旱胁迫后较强的恢复能力和一定的忍耐能力。  相似文献   
7.
极度濒危蕨类中华水韭对除草剂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繁殖获得的极度濒危蕨类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第3代成熟植株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考察了中华水韭原产地农耕区常用8种除草剂处理后,中华水韭膜系统、保护酶系统及光合系统的变化规律,探讨除草剂污染对中华水韭濒危的生理学机制。结果表明:(1)各除草剂处理下,中华水韭的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在处理后15d时显著高于对照,随着除草剂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POD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在15d时接近对照水平,说明中华水韭的叶片光合系统普遍受到严重影响。(2)各除草剂处理后15d时中华水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急剧升高,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研究发现,中华水韭对8种不同除草剂都十分敏感;乙氧氟草醚和2甲4氯钠对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伤害严重,精稳杀得、精恶唑禾草灵及苄嘧磺隆对膜系统的伤害严重;推测除草剂是造成中华水韭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予以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于我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筛选60例为主体,以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30例)、实验组(30例)。予以常规组外科切除术治疗,予以实验组胃肠ESD治疗,完成治疗后对比各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PG水平(PGⅠ、PGⅡ)、随访情况,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11月-2021年11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EA、CA199、CA125水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EA、CA199、CA125水平均降低,并且实验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率少于或小于常规组患者相应指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Ⅰ、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PGⅡ水平降低,实验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复发率与常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胃肠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血清蛋白酶原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同时还可降低并发风险,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细菌非编码RNA(ncRNAs)是细菌生长和感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对致病菌快速响应环境变化,调整自身基因表达抵御环境胁迫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的高通量转录物组测序,发现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NMEC)表达丰富的ncRNAs。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中,共发现45个潜在的ncRNAs。通过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K-12基因组比对,发现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RS218基因组有300个大于100 bp的特异性序列。结合分析获得的非编码RNA,发现共有9个ncRNAs是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特异的。随机选择Nsr21,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模型验证其作用,发现与野生型RS218对照组相比,注射Δnsr21的小鼠血液中的含菌量显著增加(P<0.01)。说明缺失Nsr21后,更有利于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在小鼠血液内生存和繁殖。通过qRT-PCR检测Nsr21表达发现,与体外培养环境相比,小鼠血液环境中Nsr2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1)。说明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RS218,是通过下调Nsr21的表达使其更有利于在血液中生存和繁殖。本研究提示,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 RS218基因组中包含大量的ncRNA,这些ncRNA可能与调控NMEC致病性相关。NMEC在感染血液过程中,通过下调Nsr21的表达使NMEC在血液中的繁殖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0.
将4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转入成纤维细胞可以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转录因子和染色质修饰因子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SD1作为染色质结构的调节因子,在早期胚胎发育和ES细胞分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探索LSD1在iPS细胞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比较了LSD1蛋白在MEFs和ES细胞中的表达量,然后分别通过在重编程体系中过表达LSD1、加入RNAi和抑制剂的方法探索LSD1的功能,最后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初步发现LSD1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SD1在ES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MEFs中,过表达LSD1对iPS细胞的形成效率没有影响,而RNAi抑制LSD1的表达和LSD1抑制剂tranylcypromine都能促进iPS细胞的形成。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LSD1和Oct4/Nanog有相互作用。这些数据说明LSD1通过和Oct4/Nanog相互作用调控iPS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