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EGCG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60Co源γ射线单次照射SD大鼠全肺,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激素治疗组和EGCG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和EGCG治疗;以肺系数、HE染色、Masson染色和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及评价EGCG对放射性肺炎及纤维化的改善情况;检测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用Western印迹检测肺组织Nrf-2、HO-1、NQO-1的表达。结果:EGCG可明显减轻肺脏充血水肿,减低肺系数、肺组织HYP含量、肺泡炎及肺纤维化评分;EGCG可明显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T-SOD活力,上调大鼠肺组织细胞Nrf-2、HO-1、NQO-1的表达水平。结论:EGCG能明显改善放射性肺损伤及纤维化病变,可能是通过Nrf2-ARE信号途径增加抗氧化酶表达,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与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万良  张晶  魏丽  章金刚  游华  张伟京 《生物磁学》2013,(26):5001-5007
目的:建立并鉴定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摸索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规律,阐明氧化应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0Co源22Gy单次照射SD大鼠全肺。分别于照射前、照后1天,7天,15天,21天,30天,60天,120天活杀大鼠,计算肺系数,右肺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廿SMA表达情况;左肺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血清测定MDA含量、总SOD活力和TGF-β1含量。结果:(1)大鼠肺脏于照后15天开始出现明显大体改变,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性渗出性炎症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照后60天至120天肺脏塌陷,表面可见纤维化病灶,病理改变以肺间隔内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为主;(2)血清T-SOD活力照后1天至7天短暂增加后其活力持续降低;血清MDA含量和TGF-β1含量随时间时间延长逐渐增高;(3)照后60天肺组织a-SMA表达明显增加,至照后120天最为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并阐述了其病理变化规律;氧化应激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为其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放射性脊髓损伤(Radiation spinal cord injury,RSCI)是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和射线意外照射时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白质坏死、脱髓鞘为其主要的病理学变化.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脊髓屏障破裂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损伤远早于白质坏死和脱髓鞘改变.所以本文阐明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1组为对照,其余11组采用60Co放射治疗机行30 Gy大鼠颈髓C2-T2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53 cGy/min,源皮距为80 cm,照射时长为1153 s,照射范围为2.0× 1.0 cm,对照组大鼠于麻醉后置于60Co放射治疗机下,佯照,照射前及照射后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量脊髓血流量,11组大鼠于照射前以及照射后1、3、7、14、21、30、60、90、120、150、180天进行测量,以照射前测量值为基数,各时间点以基数的百分比表示该时间点脊髓血流量.结果: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在照射早期即有降低,照射后90天达到最低,随后脊髓血流量进入平台期.结论:阐明了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可影响脊髓血流量,导致脊髓长期处于持续低灌流、缺血缺氧状态,最终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通常死于脑疝.本文为临床上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死于脑疝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的早期防治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放射治疗中,中枢神经系统是主要的剂量限制器官之一.随着放射治疗学的发展,放射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主要病理学变化是血管损伤,伴白质坏死及脱髓鞘.但是对于放射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变化情况未见报道.本文主要阐明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180天的时间内,神经元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未照射组和照射组,照射组采用60Co放射治疗机行30Gy大鼠颈髓C2-T2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53 cGy/min,源皮距为80 cm,照射时长为1153秒,照射范围为2.0x 1.0 cm.未照射组大鼠于照射前灌注取材,照射组大鼠于照射后1、3、7、14、21、30、60、90、120、150、180天进行灌注取材,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后采用尼氏染色法染色,采用Image Pro-Plus(IPP)图像分析软件计量直径大于20 μm的神经元数量.结果:正常神经元胞膜完整,胞浆内有清晰蓝染的尼氏体颗粒.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数量在照射后7天即有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数量继续降低,照射后90天达到最低值.照射后180天,神经元数量有所恢复,但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阐明了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数量的变化规律,放射性脊髓损伤后可减少脊髓神经元数量,导致脊髓神经元变性、凋亡、坏死,最终导致脊髓运动功能不可逆性损伤,为临床上放射性脊髓损伤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