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4种生物素化凝集素亲合免疫组化反应产物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石榴皮预作用Hela细胞后,病毒空斑形成减少与细胞膜上各类凝集素受体含量下降有明显相关性。实验提示,石榴皮对HSV-2感染的预防作用机理,显然与改变细胞膜多种糖基结构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它以细胞增殖为主要病变特征.自从1911年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使鸡发生白血病,人们就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本文就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方面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以感染复数为3的 HSV—Ⅱ(333株)感染兔婴肾单层细胞,不同间隔时间取材作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感染1小时后,SEM 下显示细胞表面有大量病毒颗粒吸附,颗粒均匀分布或积聚成簇,多数病毒颗粒有囊膜,少数无囊膜。感染2小时后,变化与上基本类似,但有少数细胞变园。感染4小时后,变园的细胞数量增多,在此种细胞的核周区及边缘区积聚有大量病毒颗粒,而核上区则仅见少量散在的病毒颗粒,感染16小时后,部分细胞表面出现大小及形状不规则的孔洞;部分细胞解体成碎片,在孔洞边缘及细胞碎片中,可见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病毒感染1—2小时后,TEM 下可见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表面的凹陷及胞浆小泡中,亦可见到类似的病毒颗粒。感染4小时以内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有:髓膜的形成,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腔扩张及染色质边聚。感染16小时后,细胞呈现严重的变性及解体,在细胞碎片中,亦可见到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对病毒的吸附,穿入,释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镜对人类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吴株)HSV-2(W)感染的兔婴肾细胞和豚鼠胚细胞进行了观察。对HSV-2在感染细胞内发育的某些形态特点作了描述和动力学解释。 1.病毒以吞饮方式进入细胞。2.病毒在吞饮泡内脱衣,当吞饮泡壁消失时,则在胞浆内进行,处于脱衣过程中的病毒颗粒不同于新形成的病毒,而呈现明显的退变现象,即整个颗粒肿胀,包膜和核壳体逐渐微粒化,形成不定形团块。J大量核壳体的形成见于核内:首先出现由太小20nm左右的致密颗粒及空心颗粒组成的积集物,对积集物及其周围物质共同形成核壳体的过渡形态进行了描述。Q.包膜装配不仅由核膜内层以出芽方式完成,而且还可由双层内质网膜和双层高尔基膜进行包围o,病毒以细胞溶解方式释放。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为模型,观察诱导分化剂二甲亚砜(DMSO)与维甲酸(RA)对该细胞生长增殖、DNA合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细胞内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DMSO与RA对人卵巢细胞COC1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曲线表明作用5天后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2.7%和42.1%;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实验说明DMSO组与RA组的单位时间计数率(CP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用药3天后百分掺入抑制率分别为60.4%与37.9%,表明DMSO与RA抑制COC1细胞的DNA合成;免疫细胞化学反应表明,DMSO或RA处理5天后,对照组细胞TGFβ1表达为阳性,定位于胞浆,而处理组细胞TGFβ1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以上结果提示DMSO和RA对人卵巢癌细胞有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