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岭南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得到11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mbucunlin A(1)、2α-羟基羽扇豆醇(2)、swinhoeic acid(3)、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4)、蔷薇酸(5)、2α,3β,6β,18β,23-pent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6)、rel-5-(3 S,8 S-dihydroxy-1 R,5 S-dimethyl-7-oxa-6-oxobicyclo-oct-8-yl)-3-methyl-2 Z,4 E-pentadienoic acid(7)、salvionoside B(8)、齐墩果酸(9)、白桦脂酸(10)和α-香树脂醇(11)。其中,化合物1~4和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学成分分离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9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对比结构发现,三萜类化合物(3~6、9和11)抗炎活性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7和8)。研究结果广东紫珠萜类成分在抗炎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苯乙醇苷类成分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存在,生物活性明显且低毒安全,具有潜在的药用开发价值。本文首次以构效关系为主线,综述了近二十年来该类成分在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抗肿瘤、神经元保护、肝脏保护、止痛、抗病毒、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该综述为今后进一步从结构角度较全面地深入探讨苯乙醇苷类成分的生物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