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在牙周骨再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的表达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1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基础牙周治疗(龈上洁治彻底,龈下刮治,整平根面)处理后,通过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技术对骨缺损进行修复的同时,植入Bio-oss人工骨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BMP-1水平,分析BMP-1表达水平与牙周骨缺损修复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牙周骨缺损均有所修复,所有患者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的PPD和骨密度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后,牙周骨密度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1 d、2 d、5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BMP-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MP-1水平的变化与PPD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BMP-1在牙周骨修复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与患者牙周骨术后恢复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病变区菌群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选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4天口腔病变中心区细菌检出率、构成比和数量。结果 患者术前病变区链球菌属的构成比(67.63%)和检出率(93.89%)最高,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奈瑟菌属和普氏菌属。检出细菌数量为(4.06±0.42)~(5.49±0.53)CFU/cm2。患者术后病变区链球菌属的构成比(75.48%)和检出率(81.45%)最高,其次为普氏菌属、韦荣菌属、葡萄球菌属。检出细菌数量为(2.76±0.39)~(4.54±0.63)CFU/cm2。患者手术前后奈瑟菌属和梭杆菌属的检出率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数量和细菌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区各细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链球菌属的构成比和检出率最高,未检测出梭杆菌属和奈瑟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