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食物丰容对圈养猩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7年2~4月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猩猩铁里进行了两个食物丰容试验,即用PVC+轮胎和圆木+轮胎试验,每期8 d,观察和记录了猩猩在丰容试验前、后以及两种丰容方式中的各种行为发生次数.结果 表明食物丰容有效地恢复了圈养猩猩的多种摄食行为,增加了猩猩的运动相关行为,减少了休息相关行为;但对刻板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中9只人工育幼豚鹿幼仔(2004~2007年)体重和8只豚鹿的体尺,并观察了8只豚鹿的牙齿(0~63 d)的生长情况.结果为:幼仔在0~54 d内体长、肩高、后足长、耳长和尾长以及体重都随日龄呈直线增长趋势,其中体长和肩高与幼仔的日龄显著相关(P<0.01).初生幼仔齿式2(I 0/2, C 0/0, P 0/0),2周龄齿式2(I 0/2,C 0/0, P 2/2),7周龄齿式2(I 0/2,C 0/2或C 1/2, P 2/2).  相似文献   
5.
于2006年6~11月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繁殖的毛冠鹿母仔的自然育幼行为采用瞬时观察法,每天8∶00~17∶00进行连续观察,每隔1min收集1次数据。结果显示母舔仔和仔吮乳的行为发生次数在出生20d内较多,之后逐渐下降,到60d以后几乎为0;而仔摄食和排便行为在出生20d以内几乎没有,20d后大幅增加;幼仔的活动频率也逐渐增加,40d以后活动很频繁。不同幼仔间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192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体幼仔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熊猫出生体质量的统计学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大熊猫出生体质量主要分布在[100,210),且处于[100,110)和[200,210)区间的个体频率也较高,而出生体质量低于60 g的幼仔个体极少;因此,根据大熊猫...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成都动物园圈养条件下鸳鸯的自然繁殖和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巢箱要求放置不是太高,只要光线较暗或比较隐蔽即可;声音对圈养条件下鸳鸯的繁殖干扰不大;在发情和育雏期间应适当增加动物性蛋白饲料;断翅后的鸳鸯受精率略低于未断翅鸳鸯.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快速生长发育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群长期保存的生存策略(胡锦矗,2001).大熊猫幼仔的体重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调整圈养大熊猫饲养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幼仔在0和1年龄级的死亡率分别为12.89%和18.37%(赵素芬等,...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对成都动物园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的自然分娩及1月龄育幼期内的行为采取瞬时取样法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育幼情况.结果 显示:圈养金钱豹母性较强,金钱豹育幼期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占所有行为的47.12%~55.8%,其次为观望(18.92%~22.43%)和舔仔(10.1%~13.33%),运动行为较平时减少.在整个育幼期,运动行为呈上升趋势,舔仔行为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圈养毛冠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集了8只不同年龄段毛冠鹿的14个血液样品,并检测和分析了样品中的血细胞、血蛋白、电解质、生化酶类等44项指标的含量。初步建立了圈养毛冠鹿的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参考值,为今后加强毛冠鹿的人工饲养及繁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