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3.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中9只人工育幼豚鹿幼仔(2004~2007年)体重和8只豚鹿的体尺,并观察了8只豚鹿的牙齿(0~63 d)的生长情况.结果为:幼仔在0~54 d内体长、肩高、后足长、耳长和尾长以及体重都随日龄呈直线增长趋势,其中体长和肩高与幼仔的日龄显著相关(P<0.01).初生幼仔齿式2(I 0/2, C 0/0, P 0/0),2周龄齿式2(I 0/2,C 0/0, P 2/2),7周龄齿式2(I 0/2,C 0/2或C 1/2, P 2/2).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