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儿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对提高病原菌检出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入住新生儿科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根据机械通气的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72 h组、73~168 h组及>168 h组,以漩涡振荡器振荡气管导管末端,振荡液培养,与同时送检的深部痰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机械通气时间≤72 h组、73~168 h组中,漩涡振荡器振荡液与深部痰培养的阳性率高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799、0.710,P值分别为0.000及0.000;在>168 h组中,二者中度一致,Kappa值为0.651,P值为0.001。两种方法分离的菌株以产ESBL酶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产ESBL酶大肠杆菌次之,两种方法间菌株的构成及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漩涡振荡器法获取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不能提高机械通气患儿的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对临床用药无明显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模拟体内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BF形成的微环境,建立体外BF模型;将培养3 d的空白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下及用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含纳米银EVA中BF的形成情况;将生长0.5、1、2、3、5 d的BF模型行SYTO9/PI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然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及ISA分析软件获得PAO1菌株BF的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 (1)运用SEM及荧光显微镜的方法,在以不含纳米银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上培养3 d的标本中均观察到流线状的BF形成。(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平均厚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天组都达最高值;纳米银离子的含量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P>0.1),作用时间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5.81,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ADD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都高于空白对照组的AP值;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DD值都低于空白对照组的ADD值。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TE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天组都为最高值;同一时间组的TE值随着含纳米银离子的增加都呈降低趋势。结论运用摇床法成功建立了体外PAO1菌株BF模型;纳米银离子对PAO1菌株BF空间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生物膜生物学特点提供基础。方法将粘附载体置于气溶胶法和摇床法模拟体内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微环境中,将铜绿假单胞菌株培养3d后,取出标本分别进行通过FITC—ConA染色及SYT09/PI染色,然后分别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形成的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特点。结果在气溶胶的微环境下,FITC—ConA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明亮成片状的细菌生物膜;SYT09/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到片状,层叠如积云状,棉絮样的细菌生物膜;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到大量细菌成团聚集,团状丛生突出表面,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菌生物膜。在摇床法的微环境下,用3种检测方法都观察到成流线状的细菌生物膜。结论运用气溶胶法、摇床法可成功建立分别模拟体内呼吸系统及循环、泌尿系统的微环境下生物膜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