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sema(semaphorin)4d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的总RNA,制备地高辛标记的sema4d RNA反义探针,WISH(整胚胎原位杂交)研究sema4d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合成sema4d基因探针,获得sema4d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sema4d在0.75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1.0 hpf、1.5 hpf、12 hpf前普遍性表达;17 hpf开始至24 hpf在头部表达较多,在脊髓、肌肉、中间细胞群ICM(intermediate cell mass)区处有特异性表达区处有特异性表达;48 hpf在头部和躯干肌肉持续表达.结论:Sema4d在早期参与了造血的发生,在脑部,脊髓,肌肉的发育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1号染色体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临床DLBCL病人淋巴结标本中的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的mRNA并与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信号扫描、处理后获得表达基因杂交信号强度。每基因设11-20对探针。杂交信号与错配探针对比,扣除背景值后,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选取与错配杂交信号有显著差异的基因作为分析结果(P=0.05)。然后随机选取四个检测到的基因,使用PCR方法检验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成功地从快速冷冻保存的DLBCL标本中提取RNA。使用表达谱芯片进行研究,发现了共316条1号染色体编码的基因在DLBCL细胞中表达。根据胞内定位,基因功能和基因所属的代谢通路三种分类方法对所得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基因表达密度分析显示DLBCL中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情况与编码基因分布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表达谱芯片研究了DLBCL中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入侵后会改变其对入侵地植食性昆虫的防御能力以应对入侵地生物环境的变化,因此,对土著昆虫防御能力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解释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广泛入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来植物,研究其入侵后对本地植食性昆虫的响应,可从一个侧面部分地回答其成功入侵的生态机制。利用Y型嗅觉仪,结合室内取食实验,我们比较了中国的土著昆虫素毒蛾(Laelia coenosa)对互花米草3个原产地种群和5个入侵地种群的选择偏好,这些种群分别来自美国的德克萨斯(Texas Point)、卡纳维拉尔国家海岸(Canaveral National Seashore)、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以及中国的唐海、天津、盐城、崇明、珠海。结果表明,虽然素毒蛾幼虫对互花米草不同地理种群叶片气味没有显著的选择偏好,但对原产地种群的取食相对选择系数显著高于入侵地种群,说明互花米草入侵地种群对素毒蛾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这从某种层面上可以推测互花米草入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后,其对植食性昆虫取食的防御能力有所增强,而这种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素毒蛾等入侵地植食动物对它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卵巢恶性肿瘤、8例正常卵巢与4例良性肿瘤中P-gp、GST-π的表达。结果P-gp在卵巢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及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gp表达与恶性肿瘤分期、分级无关,而与组织学类型及化疗有关。GST-π的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及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与化疗有关,而与组织学类型、分期、分级无关。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原发耐药,P-gp及GST-π的表达与化疗耐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 miR-125b在前列腺癌高低转移潜能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高转移细胞株1E8细胞的运动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realtime PCR法检测前列腺癌高低转移潜能配对细胞系中 miR-125b的表达差异.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观察1E8细胞及转染 miR-125b 抑制剂及其阴性对照后该细胞运动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高转移潜能1E8细胞中miR-125b表达水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2B4细胞;下调miR-125b会减弱1E8细胞的运动转移能力.结论 miR-125b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运动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mRNA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及排卵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不同发育时期的昆明小鼠,以及性未成熟昆明小鼠予以PMSG-HCG(Pregnancy Mare Serum Gonadotro-phin-Humane chorionic gonadotrophin,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序贯处理,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卵巢中PRLR mRNA的表达。结果PRLR mR-NA的表达水平随小鼠的不断发育而显著性升高,PRLR在6周龄小鼠卵巢中的表达量是3周龄小鼠的3.86倍(P0.01),11周龄与33周龄小鼠的表达水平分别是3周龄小鼠的19.67倍、19.81倍(P0.01);PMSG处理后12h,PRLR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1.44倍(P0.05),24h、48h后分别达到5.48倍和7.14倍(P0.01),HCG处理后4h、8h、12h,PRLR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24h、48h后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5.64倍和6.04倍。结果 PRLR对小鼠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黄体形成与维持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发生发展极为重要,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从肿瘤组织原位获取高纯度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基因表达研究摸索可行方法。方法获取淋巴瘤组织标本后,置于锌固定液中固定,并通过进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前操作模拟LCM环境,确定锌固定法对RNA完整性的保护作用。将组织标本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利用LCM技术获取肿瘤组织原位血管内皮细胞,并用RT-PCR方法对所获细胞进行纯度检测。结果无论是固定后直接提取组织RNA,还是经模拟LCM环境再提取RNA,均显示锌固定法对RNA完整性提供了良好保护。快速免疫组化可以明确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者能够被LCM准确捕获,并经RT-PCR验证为高纯度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快速免疫组化联合LCM技术可以从肿瘤组织原位获取高纯度血管内皮细胞,并保证RNA的完整性,可能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组织中p21waf基因表达与高危HPV感染的情况,研究P21蛋白与高危HPV感染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21蛋白及基因杂交捕获Ⅱ代技术(HC-Ⅱ)检测高危HPV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这4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中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15.4%、39.1%和57.7%;高危HP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3.5%、65.2%和88.5%,这两项指标在CIN、宫颈癌组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与正常宫颈和宫颈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别宫颈组织中高危HPV阳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21蛋白的表达和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恶化均有高度的相关性,其检出率和阳性表达率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CIN向宫颈癌恶性转化过程中,P21与高危HPV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徐茜  田训  吴莺  黄磊  赵赟  陈刚  王世宣  马丁 《病毒学报》2006,22(2):144-14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肯定[1],在约50%~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HPV16 DNA。为了解与HPV相关疾病的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基础,尚待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特征,方能逐步解决临床简便易行的试验诊断方法和抗HPV感染的治疗问题。目前已经证实HPV16 E6/E7基因是转化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使抑癌蛋白P53和PRb失活,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始动因子。本文选择HPV16 E6E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  相似文献   
10.
蔡琳颖  张星元  张璐  马丁 《广西植物》2018,38(7):866-875
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为现状稀有种,IUCN名录中濒危等级为VU易危,在中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稀有的油料树种和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的大背景下,紫荆木的现状研究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介绍了紫荆木自然地理分布、群落生态学特征,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的保护应用及研究现状。目前针对紫荆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化学成分、人工培育技术等方面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可完善紫荆木分布信息,并结合野外调查和长期实验,系统研究其生物及生态学特性。同时,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回归有机结合,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紫荆木育种、繁殖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繁殖培育基地,并积极开发其经济价值,在园林绿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