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下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与样品采集,通过对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样品中N、P、K元素含量分析与生物量测定,揭示了下沙主要类型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N、P、K元素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特征均各具特点。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营养元素在不同植物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含量排序的差异明显。N、P、K贮量分布特征因湿地植物种类、构件以及生物量不同而异。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与营养元素含量相比,生物量是制约植物营养元素贮量的主要因子。下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及其构件的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一般都低于上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一般生长初期营养元素含量高,生长停滞期含量低。3种湿地植物N、P、K含量的动态特征存在差异,总趋势为N、P、K含量随生长过程的进行而下降,相对下降速度排序为:KNP。受局地环境条件影响,上沙与下沙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九段沙上沙湿地植物N、P、K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长娥  杨永兴  杨杨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876-1882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进行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h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样品中N、P、K元素含量的分析,揭示了上沙主要类型湿地植物N、P、K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N、P、K元素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节律发生变化.植物中元素贮量与含量之间分布特征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生物量是制约元素贮量的主要因素,N、P、K贮量排序均为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蔗草.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4-5月茎中K含量逐渐减少,N含量呈现增加趋势;5-6月各构件P含量呈减少趋势;6-10月叶中N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构件.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九段沙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K含量大大高于TN和TP含量,排序为:TK>TN>TP。各沙洲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为:速效K>速效N>速效P。土壤速效性养分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剖面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速效性养分土壤剖面垂直分异比全量养分显著。各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沙洲同一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各沙洲不同深度土壤TN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TP和TK含量差异。植物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以K最高,N其次,P最低。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归还量远大于存留量。吸收系数排序为:N>P>K。不同沙洲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上沙P元素、中沙与下沙K元素利用系数最大,上沙K元素、中沙P元素与下沙N元素循环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4.
8种湿地植物不同苗龄植株的表型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小香蒲(T.minima Funk.)、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 ex Roscoe)、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inn.)、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inn.)和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8种多年生湿地植物1年生和3年生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株高(包括花序高和叶层高)、根长、根数和根粗进行了测定,并对各表型特征指标间以及苗龄与各表型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种湿地植物3年生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普遍高于1年生植株;从生长量分配情况看,除小香蒲外,其余种类3年生植株地下部分干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1年生植株。多数种类1年生和3年生植株的株高差异较小。从根系特征看,根数小于100、根粗1.0~2.0 cm的植株以1年生为主,而根数大于100、根粗1.0 cm以下和2.0~3.5 cm的植株以3年生为主;根长15~25 cm的植株以1年生所占比例较高(62.5%),而根长25~35 cm的植株1年生和3年生所占比例相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植株的地上部分干质量与株高、根长与根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3年生植株的地下部分干质量与根粗也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苗龄植株的其他表型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苗龄与植株地下部分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地上部分干质量、株高、根长、根数和根粗的相关性不显著。总体而言,8种湿地植物3年生植株的表型特征优于1年生植株,更适用于污染水体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九段沙海三棱蔗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特征、分布规律与循环特点.结果表明:随下沙-中沙-上沙海拔高程依次缓慢上升,土壤全剖面中P、K含量逐渐下降,N含量不受海拔高程影响.土壤剖面全量养分TN平均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TP与T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速效性养分AN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AP与A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土壤全量与速效性养分排序分别为:TK>TP>TN、AK>AN>AP.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营养元素含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分布显示N、K的表聚性比P明显.上沙、中沙与下沙海三棱蔗草湿地植物K和N的吸收量均大于P.海三棱蔗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排序上沙和下沙均为:K>N>P;中沙为:N>K>P.上沙海三棱蔗草吸收营养元素总量最多,中沙其次,下沙最少.各沙洲海三棱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吸收系数排序为:N>P>K;循环系数排序为:K>N>P.上沙海三棱蔗草湿地生态系统N的利用系数最大,中沙和下沙湿地生态系统K的利用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6.
九段沙芦苇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芦苇湿地土壤、植物中N、P、K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湿地土壤全量养分与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是中沙最低,并以中沙为中心向两端递增,速效性养分的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垂直分布上,土壤全N和全K含量的分布规律一致,为上层>下层>中层;全P含量分布为中层>上层>下层.速效N含量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速效P含量上层土壤最高,中、下层土壤含量因湿地类型而异;速效K含量多以中层土壤最低,上、下层土壤含量变化不稳定,以不同湿地而异.不同芦苇湿地的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大于全量养分的差异,0~60 cm深度土壤的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均为K>N>P.中沙湿地植物中养分含量最低,与土壤中营养元素总体水平分布一致;多数芦苇湿地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N>K>P,与土壤养分含量排序不一致.不同芦苇湿地的吸收系数排序均为N>P>K;芦苇湿地利用系数排序为P>K>N;循环系数排序为N>K>P.  相似文献   
7.
中国湿地的退化原因、评价及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湿地功能面积减少、湿地系统物质能量流失衡、湿地组织结构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等4个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湿地的退化特征;从影响湿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角度系统分析了其退化的原因;并介绍了湿地退化评价的3大技术体系.最后提出中国湿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