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眼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眼部真菌感染的致病情况和菌种分布特征。方法统计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0~2005年间所有真菌感染病例的培养结果,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并分析不同菌种的致病情况。结果6年间共有970份真菌培养资料,阳性结果691份,阳性率为71.2%(691/970)。其中角膜溃疡阳性率为86.2%(669/776),镰刀菌占73.2%(490/669);眼内炎阳性率为10.4%(19/182),曲霉菌占68.4%(13/19);泪囊炎阳性率为25.0%(3/12),念珠菌占100.0%(3/3)。结论不同的感染部位常见的真菌菌种不同,镰刀菌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曲霉菌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而念珠菌则是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IL-18和γ-IFN水平及IL-18编码基因-137G/C、-607C/A多态性与过敏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受试者白细胞DNA,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28例过敏性皮炎病人和52例正常对照IL-18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IL-18和γ-IFN血清含量.结果:过敏性皮炎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137G/C、-607C/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敏性皮炎组的血清IL-18和γ-IF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不同基因型皮炎组患者间的血清IL-18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过敏性皮炎患者IL-18和γ-IFN的表达降低,提示过敏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本身血清IL-18和γ-IFN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鲵在116年后再发现及其描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熙  吴敏  张勇  王维佳  刘梦阳  吴博磊  朱兆泉 《四川动物》2007,26(1):57-58,F0003
2005年在湖北宜昌高家堰采到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A Günther(1889),这是116年后在模式标本产地再次发现。对其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与保存于英国的全模标本做了比较,估计依此命名的全模标本应是中国小鲵亚成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