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cDNA库的组建及克隆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中分离纯化总mRNA,将其逆转录为cDNA,组入表达型载体λgt11,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岛分离株Fccl/HN红内期cDNA库。经大肠杆菌表达后用抑制性单克隆抗体M26—32、F6—c2、F6—D3筛选。杭有27个克隆与M26—32作用、34个克隆与M26—32和F6—C2都反应。对筛选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阳性克隆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作为疟疾疫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以噬菌体λEMBL3为载体的中国海南岛人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基因文库的构建。所得重组体的数目为3.3×10~4pfu,其相当于构建完整基因库理论计算值的6倍。作者以人工合成的巴西株恶性疟环子孢子蛋白基因重复序列区的24-mer寡核苷酸(AATGCAAACCCAAATGCAAACCCA)作探针,进行噬斑原位杂交,筛得三株阳性克隆。对其一重组体进行酶谱分析和Southern印迹实验,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被定位于HindⅢ和BamHI联合降解后所得的的4kb大小的片段上。  相似文献   
3.
6株抗人IgE重链McAbs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E对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临床上应用抗人IgE多克隆抗体对Ⅰ型过敏性疾病总IgE进行检测,以助诊断和研究过敏性疾病的机制。本文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6株抗人IgE重链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应用McAb对IgE抗原决定簇进行初步分析。一、材料及方法细胞融合的基本材料及方法同常规方法。1.抗原、动物和免疫方法抗原人-IgE(骨髓瘤蛋白,由Ishizaka赠送。经过纯化后应用。基础免疫用0.55mgIgE加福氏完全佐剂,腹腔注入BALB/c小鼠(6-8周龄)。16天后腹腔注入0.5mgIgE(生理盐水配制),41  相似文献   
4.
疟原虫抗原B表位NKND是由本课题组首先报道的一个新的疟疾抗原表位.它是存在于多种不同疟原虫分离株中的保守序列.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制备口服活疫苗,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其鞭毛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有利于激发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人工合成8肽的实验中[2]发现NKNDD可增强NKND对相应抗体的亲和力.将人工合成的NKNDD寡核苷酸片段插入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表达体系中,经Western杂交鉴定,表达出具有多拷贝NKNDD表位的重组鞭毛蛋白.  相似文献   
5.
我国红面猴体内发现的圣猴肝囊原虫(Hepatocystis semnopithec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春,我们在北京生物制品鉴定所来自广西的14只猴中发现4只猴的血液涂片中有一种类似疟原虫的原虫。经过研究,我们确定该原虫是圣猴肝囊原虫(Hepatocystissemnopitheci Knowles,1919)。鉴于我国使用猴类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增多,从上述检查的结果估计我国南方的猴类感染肝囊原虫的,可能不少,因此提出本文供有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冯兰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医学昆虫专家。1903年生于山东省临朐县。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组主任教授等职,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曾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冯教授在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  相似文献   
8.
1.本文报告了1955年在北京屠宰场内一只黄牛的皮下组织里发现的孢子虫—贝氏贝诺孢子虫。 2.在本例所见的贝氏贝诺孢子虫,孢子囊为白色,直径为0.13—0.23毫米,成群的分布在皮下的结缔组织里。它们与血管有密切的关系。囊壁厚(18.25—36.50微米),分为三层,囊内含有一团孢子。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新鲜的孢子可以缓慢活动。孢子对大白鼠或小白鼠无感染力。 3.本文详述了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和球形体三属的特点和三属的区别。贝诺孢子虫在形态上、寄生部位上和动物的自然感染率上,都和住肉孢子虫不同;在寄生部位上和繁殖方法上又和球形体不同,所以贝诺孢子虫应自成一属。文中并将过去文献中,与贝诺孢子虫形态相同的种类,加以比较确定后,均归於贝诺属内。  相似文献   
9.
三株抗恶性疟单克隆抗体(M26-32,F5-3F9,F5-4E9)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获得11株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多种疟原虫(恶性疟,间日疟,卵圆疟,诺氏疟、食蟹猴疟和约氏疟)的感染血片为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发现有3株McAb(M26—32,F5—3F9,F5—4E9)与所试6种疟原虫均发生阳性荧光反应。其中M26—32除能与中国海南岛的2个恶性疟分离株结合外,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6个恶性疟分离株及卢旺达临床病人周围血中的环状体亦呈阳性反应。在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反应时,几株McAb的IFA结果不同,提示不同间日疟原虫株的抗原成分有所差异。这些McAb与马媾疫锥虫和弓浆虫均无交叉免疫荧光反应。因此可能用于检测病人血中的微量疟原虫抗原,为早期诊断疟疾提供有力的工具,并可能用于鉴定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McAb M26—32能部分抑制疟原虫对。H-亮氨酸的掺入,并能延缓原虫血症的上升,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寄生虫学的基础是形态学。过去用肉眼、光学显微镜,进而发展到亚细胞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种和某些株的鉴定提供依据。由于寄生虫受外界的影响不断地产生变异,因时间不同及地理的隔离,寄生虫出现了地理株。这些小的变异株,在亚细胞结构水平上,是很难区分的,给株的分类造成困难,需要更细致的方法加以鉴别。在形态学的基础上,过去开展了寄生虫生活史、生化、寄生虫与宿主间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