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1.
发酵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作为艾滋病的协同刺激因子,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发酵支原体的膜表面有一种膜脂蛋白抗原物质,称M161Ag,它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从而释放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10,12,一氧化氮;还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致宿主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另外,M161Ag还促使未成熟的树突细胞成熟,通过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介导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重点介绍M161Ag的功能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2.
淋球菌主要外膜蛋白的部分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国产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提取淋球菌外膜蛋白I(PI),继用Sepharose 6B纯化,并通过SDS-PAGE鉴定所提PI的纯度,以及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定其抗原性。该法提取淋球菌PI的纯度高,收获量大,对抗原结构无破坏,适宜在淋球菌的生物学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通过其末梢尖端结构即黏附细胞器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体(唾液酸共轭物或糖脂结构域)结合并定植于人体呼吸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因此,其黏附机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肺炎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黏附素与黏附辅助蛋白的种类、定位、功能及在黏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