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稻田杂草稻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杂草稻在江苏省海安县各类稻田中的发生率达44.35%,平均每公顷穴数和穗数分别为1023穴和10796穗,最高田块分别达12万穴和180万穗,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潜在威胁。杂草稻在不同稻田的发生程度表现以下趋势:轻-中壤〉砂-轻壤〉重壤土稻田、直播〉抛栽〉机插〉手栽稻田、非统一供种〉统一供种稻田。  相似文献   
2.
棉花盲蝽产卵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盲蝽在我地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r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两种。常年6—9月份二代成虫大量从胡萝卜留种田及湖桑田、绿肥田内迁入棉花大田为害,在棉株上产卵重迭发生约3—5代。为了明确我地这两种盲蝽的产卵习性,我站在历年系统测报的基础上,于  相似文献   
3.
水稻穗期大螟危害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玉  李昌华  程建华 《昆虫知识》2010,47(5):1011-1016
于2009年常规中稻的蜡熟前期、中期和黄熟期、枯熟期,分别取样观察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的钻蛀危害习性。结果发现:单株螟害的蛀孔数一般为2~3个,多的达5个,而且表现白穗株>枯穗株>虫伤株。螟害株的蛀孔部位随着稻穗趋向成熟和大螟虫龄的增大,逐渐由稻株的中上部节间向中下部节间转移。其中,白穗株与枯穗株有70%以上的蛀孔分别分布于稻株由上向下的第1~3与3~5节间上;在水稻的这4个生长时期中,虫伤株有90%左右的蛀孔分别分布于稻株由上向下的第1~3、1~4和2~5、3~5节间上,全株虫量有85%以上依次分布于第1~3、2~4和3~5、3~5节间上,单株虫量4个时期最高分别为18、6、3、2头,同一节间内的4个时期最高虫量分别为12、5、1、1头;单个节间有多头螟虫时,80%以上为1~3龄幼虫。随着稻穗趋向成熟,白穗株和枯穗株上的虫量均逐渐下降,而虫伤株上的虫量则相对稳定或有上升的趋势;至枯熟期后,虫伤株的有虫株率和有虫孔率均稳定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4.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Duges)在小麦上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田间种群密度的调查仍是目前虫情测报的主要手段。为了解麦圆蜘蛛在麦株上的转移习性,以便为其田间调查取样和防治提供参考,作者于2008年进行3部分田间观察。结果表明:麦圆蜘蛛在小麦植株上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可随田间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其栖息场所。在同一观察日内,其在麦株上的虫量多表现早晚时段多于中午时段;在有风、阴雨和气温相对较高时,麦株上的虫量分布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麦圆蜘蛛主要分布于麦株由上向下数第3~4叶位上;在不同叶位上的虫量,多以叶片反面相对最多,其次为叶鞘和叶片正面。  相似文献   
6.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7.
盲蝽象寄主转移及种群动态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71亩田定点调查,表明我地目前发生的盲蝽象以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群;中黑盲蝽比绿盲蝽寄主广泛而复杂;两种盲蝽象一、二代主要发生在棉田外,三、四代高度集中于棉田和大豆田内。  相似文献   
8.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9.
棉花蕾期对盲蝽危害的补偿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成玉  何桂忠 《昆虫知识》1995,32(4):210-214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