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异硫氰酸 1-萘脂 (ANIT)所致黄疸时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意义及与机能的关系。方法 在以ANIT所致大鼠黄疸模型上的大黄退黄疸研究中 ,通过空白组、大黄 ANIT组和ANIT组 ,观察小胆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变化 ,与显示组织细胞机能的肝肠通过时间、肝细胞摄取指数、胆汁分泌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和甘胆酸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方差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方差显示各项目的组间 ,除肝肠通过时间与胆汁分泌量为空白组与大黄 ANIT组之间无差异外 ,余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量化的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变化与各项机能变化具有复相关 ,与肝肠通过时间和肝细胞摄取指数呈偏相关 ,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胆管上皮细胞的变性是ANIT所致黄疸的病理学基础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能以数字阐述这种组织形态变化。大黄 ANIT组的统计学结果揭示了大黄的药理特性 ,因此试验中多角度设置项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是指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能够干扰机体内自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作用和消除等过程,表现出拟自然激素或抗自然激素的生理学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和双酚A(BPA),就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儿童玩具及生活用品中。大量实验证据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雌激素、睾酮、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呈现显著的干扰效应,是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本文归纳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实施加热、高速剪切处理,从而获得与油脂相近的感官特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加热温度、蛋白质浓度为考察因子,以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模拟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质浓度9.10%,加热温度79.6℃,加热时间10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粘度为46.8 mPa·s,乳化稳定性为49.15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我国司法鉴定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医学司法鉴定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与此同时,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的种类进行总结,分析该体制在现实司法鉴定工作中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自杀死亡者对自杀方式和自杀环境的选择是否因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方法:运用自编调查表,调查了昆明市公安局及其四个分区(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公安局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备案登记的180例自杀案例,将这些案例分为三组:性别组、年龄组和社会经济阶层组,分组后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对自杀方式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对自杀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对自杀环境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对自杀环境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杀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它的发生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自杀人群对自杀方式和自杀环境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法医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自杀死亡事件的鉴定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和对其自杀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本文通过研究总结近年我国学者发表的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文献,总结出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现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旨以研究杜仲绿原酸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剂量(25 mg/kg BW)、中剂量(50 mg/kg BW)、高剂量(100 mg/kg BW)杜仲绿原酸组,每组10只.后4组饲以高脂饲粮,同时小鼠灌胃杜仲绿原酸4周,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鼠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膳食条件下,杜仲绿原酸能有效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包括抗氧化力、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和聚集,增强变形能力,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高,其中以中剂量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3例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最终纳入患者89例。根据WHO 2016年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A组,43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B组,26例)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C组,20例),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同时收集4组对象中段尿液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尿液菌群变化特征,并且利用有序变量分析菌群改变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膀胱癌患者性别、年龄、平均身高、平均BMI,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患者尿液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其中C组患者Simpson指数高于A组和B组,Shannon指数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