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庞瑞  顾峰雪  张远东  侯振宏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2,32(24):7844-7856
西南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地形复杂,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NEP平均为29.7gC·m-2·a-1,其中低海拔地区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NEP较高,而高海拔地区的草地覆盖类型NEP较低.(2)西南高山地区NEP总量的变动范围为-8.36-29.4Tg C/a,平均每年吸收碳15.4Tg C;NEP年际下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年减少0.187Tg C,下降显著的区域占研究地区总面积的35.2% (P<0.05),其中草地(-0.526 g C·m-2·a-2,P<0.01)和常绿针叶林(-0.691g C·m-2·a-2,P<0.01)下降趋势极为显著.(3)年NEP总量的年际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0.454,P<0.01),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r=0.708,P<0.01),与温度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60.3% (P<0.05),与降水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52.1%(P<0.05),其中草地和常绿针叶林均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r=-0.603,P<0.01;r=-0.485,P<0.01),而与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r=0.554,P<0.01; r=0.749,P<0.01).(4)西南高山地区是明显的碳汇区,但是由于土壤异养呼吸(HR,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的增长速度大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的增长速度,最近20a有部分地区开始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落叶松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整理归纳落叶松(Larix)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研究探讨了有关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 落叶松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iomass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 factor, BCEF)的平均值为0.683 4 Mg·m-3 (n=113, SD=0.355 1),其中天然林为0.555 1 Mg·m-3 (n=56, SD=0.058 2),明显小于人工林的0.809 5 Mg·m-3 (n=57, SD=0.465 0)(p<0.05);生物量扩展因子(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的平均值为1.349 3 (n=134, SD=0.384 4),其中天然林为1.176 3 (n=63, SD=0.039 9),也明显小于人工林的1.502 9 (n=71, SD=0.478 0)(p<0.05)。天然林与人工林的BCEFBEF随林龄(Stand age, A)、平均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和林分密度(Stand density, D)的增加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天然林的BCEFBEFADBH的增加而增加,随D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人工林随ADBH的增加呈指数降低并趋于稳定值,随D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2) 根茎比(Root∶shoot ratio,R)的平均值为0.245 6 (n=156, SD=0.092 6),其中天然林为0.237 6 (n=64, SD=0.061 8)),人工林为0.251 1 (n=92, SD=0.109 0),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天然林的RADBH的增加分别呈明显的指数和幂函数增加,而随D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而人工林的RADBHD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3) 群落生物量扩展因子(Community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CBEF)的平均值为1.079 2 (n=49, SD=0.100 5),其中天然林为1.103 9 (n=29, SD=0.114 9),明显大于人工林的1.043 4 (n=20, SD=0.061 4) (p<0.05)。由于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某些碳计量参数(如BCEFBEFCBEF)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进行落叶松林生物量碳计量时需分别天然林和人工林计算,在使用有关参数时还需考虑ADBHD等因素,有利于降低计量中的不确定性。但是人工林的有些参数(如人工林BCEFBEFD的关系、天然林和人工林的CBEF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杉木苗木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LI-6400红外CO2气体分析仪并应用13C 稳定性同位素脉冲标记方法,研究了两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苗木在水分胁迫下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和分配格局的变化。干旱处理没有明显抑制苗木在饱和光强以下的净光合速率。干旱处理各器官13C自然丰度略高于正常的对照处理。从标记后1~21 d苗木光合产物分配的动态过程来看,干旱处理全株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和单位质量碳的净增加比率(N13CR)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即水分胁迫限制了苗木对13C的吸收,而且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生长季结束时对苗木干重的测定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较大,而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在苗木各器官中,水分胁迫对当年生针叶的影响最大。水分亏缺条件下当年生针叶的δ13C值、N13CR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对照,标记后21 d内其N13CR降幅最大,表明水分胁迫使苗木当年生针叶的碳输出增加。当年生针叶生长的降低使苗木光合总面积减少,因而净初级生产的总量减少。另外,水分胁迫下苗木全株的平均N13CR降幅大于对照,即13C的流失增加。水分胁迫下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尤其是细根迁移,使地下部分的分配比例增加,最终改变了苗木光合产物的分配格局,使根冠比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