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宜昌鳅蛇系底栖性小型鱼类,在长江宜昌江段的渔获物中时有出现。繁殖期为5—6月,产漂流性卵,膜径在3.1—4.0毫米之间,水温21.2--25℃时,受精卵约经40小时孵出。作者对其仔稚鱼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碱染色,对离体的黄蝉和姜花的生殖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两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内部都存在一个微丝网络.黄蝉生殖细胞的比姜花的简单,微丝束较粗。但姜花生殖细胞的网络微丝束比黄蝉的更紧密地环绕着核。用免疫荧光技术在黄蝉生殖细胞的分裂前期和中期,可以观察到一些微丝束的存在,但在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则变为颗粒状。  相似文献   
3.
我国鲶科鱼类的总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总述包括3个属(鲶属、缺鳍鲶属和叉尾鲶属),共计12个种。其中1个种是新种,命名为兰州鲶(Silurus lanzhouensis,sp.nov.),采于黄河水系;另1个是南方大口鲶新亚种(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subsp.nov.),生活在长江及长江以南大的江河中。两种成体均具有2对口须。通过鲶属大多数种的头骨的比较,发现鲶属有3个类型,主要是以上筛骨的形状来区别。在这3个类型中各有2对和3对口须的种,因此作者认为以口须的多少作为属的特征是不够的,本文仍按以往有些学者的观点,将4须鲶属作为鲶属的异名。在我国各处最普通的种是鲶鱼,但时常在若干水系中也出现具4根口须的很相近似的种,互相混淆。鲶鱼必须依据什么特征来识别,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各方面的记述,提出无论雌雄其胸鳍刺外缘均具有显著的锯齿,才是鲶鱼的主要特征。我们曾函询瑞典的两个博物馆,据回信:“看来,保藏在瑞典的林奈的鲶鱼模式标本已经遗失了。”因而作者指定把我国黑龙江水系所产的10尾鲶鱼标本作为新的模式标本,存放于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本文还讨论了鲶科鱼类的起源与地理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4.
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胚囊发育过程中的Ca2+状态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观察结果发现:功能大孢子时期,珠孔端的胚囊壁上开始出现小颗粒的Ca2+沉淀,但功能大孢子细胞内未见明显的Ca2+标记;四核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明显增多,液泡膜上有Ca2+沉淀出现,珠孔处的Ca2+沉淀颗粒较大;成熟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进一步增多,且胚囊内Ca2+分布明显增多,且极性明显,珠孔端助细胞、卵细胞比合点端反足细胞有更多的Ca2+沉淀。鹤顶兰成熟胚囊内Ca2+积累的来源有:(1)在胚囊成熟前主要由珠被细胞、珠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向胚囊运输;(2)以沉淀有大量Ca2+的小泡形式跨过胚囊壁进入胚囊。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宽鳍(鱼巤)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88尾采自广东境内9条水系的宽鳍(鱼巤)(Zaccop,platypus)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初步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地理格局,所测定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1140 bp,其中变异位点98个,简约信息位点75个.共检测到33个单倍型,除鉴江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外,其余8条水系均有多个单倍型.北江、流溪河、鉴江、北流河和罗定江等5个种群有共亭单倍型Hap11,罗定江和北流河之间共享了单倍型Hap4,东江与流溪河共享Hap6,而韩江和榕江共享单倍型Hap29.种群单倍型多样性的平均值(h)为0.908,核苷酸多样性的平均值(π)为0.0196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NJ树)显示,宽鳍(鱼巤)种群33个单倍型可分为2个分支,其中来自珠江水系(北江、东江、流溪河、罗定江和北流河)和广东西部独立人海水系(鉴江和漠阳江)的宽鳍(鱼巤)种群聚为一支(分支A),广东东部独立入海水系(韩江和榕江)种群聚为另外一支(分支B).2分支间的遗传距离和碱基差异率均较高(0.0517-0.0549,5.35%-_6.49%),明显大于分支A内(O.0012-0.0099,0.26%-2.11%)和分支B内的值(0.0027,1.58%),但远小于宽鳍(鱼巤)与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和碱基差异率(0.0945-0.1912,8.77%-17.11%).这表明分支A与B之间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来达到物种级水平,韩江和榕汀的种群相对独立,推测可能与莲花山脉的阻隔有关.根据单倍型网络图推测,流溪河可能是广东中西部地区宽鳍(鱼巤)的扩散中心,分别向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和东江扩散,再向鉴江和漠阳江扩散:另外由扩散中心经东江到榕汀再向韩江扩散.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8.50%,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24%.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皆表明广东境内9条水系的宽鳍(鱼巤)在整个种群上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育龄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以及基因分型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度来我院妇产科就诊及体检旳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主要检查滴虫、真菌、淋球菌、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前三者采用涂片法,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采用固体培养法,衣原体抗原检查采用乳胶免疫层析法;宫颈刮片标本采用核酸扩增和反向点杂交技术对23种HPV基因型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标本病原体感染率为39.32%(7896/20080),宫颈刮片HPV感染率为35.09%(634/1807)。HPV感染中单一感染23.19%(419/1807),二重感染6.53%(118/1807),三重感染3.21%(58/1807),四重感染1.16%(21/1807),四重以上感染1.00%(18/1807),单一感染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中以HPV52、58、16较为常见,低危中以HPV43、6型较为常见;以25~35岁年龄段阳性率较高,其他次之。结论育龄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比例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 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 hintzi 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 solutus 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cupulatulus 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calamus 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 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 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 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lewosi 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 I基因部分序列(549 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 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Dinoplatypus和Platypus 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8.
五唇兰种子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成厚  叶秀粦  梁承邺 《广西植物》2005,25(2):149-151,i004
授粉90d的五唇兰种子95%具球形胚,无菌条件下播种于培养基3个月后种子最高萌发率达到 90%。ABA和高浓度的NH4NO3抑制种子的萌发。NAA和BA促进种子的萌发,最适浓度为BA0.2mg· L 1+NAA0.5mg·L 1。400mg·L 1的谷氨酰胺可促进原球茎生长。2000mg·L 1的蛋白胨促进原球茎发 育成苗。  相似文献   
9.
钙调素及钙调素相关蛋白在植物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快飞  梁承邺  叶秀粦 《广西植物》2005,25(3):269-273,244
植物对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刺激所产生的反应都与细胞内Ca2+信号转导有关,而钙调素、钙调素相关蛋白则是Ca2+信号转导的下游靶蛋白。该文介绍了钙调素的结构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钙调素及钙调素相关蛋白在植物细胞中的表达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洪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根据1992~1993年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1959年和1982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洪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洪湖鱼类从江湖阻隔初期的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河海洄游性鱼类亦有一定的产量、大型和中型鱼类占较大比例,逐渐演变成以鲫占绝大多数的“众小”局面;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从草食性种类的比例高达23%~35%、肉食性种类比例波动于10%~20%之间,逐渐演变成以鲫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占绝大多数,草食性种类基本上从湖内消失;种类组成从阻隔前的推测应不下100种演变成50余种,且实际能在洪湖生息的只有30余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