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嘉宁  李楠 《人类学学报》2020,39(4):576-585
北京延庆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玉皇庙文化的代表性墓地。对墓地出土125例个体颅骨创伤的观察表明,军都山男性颅骨创伤的发生率为13.3%,均为生前钝器伤;女性和未成年个体则未发现有颅骨创伤病例。颅骨创伤的发生没有时代变化或墓葬等级间的差异。军都山古代男性居民较高的颅骨创伤率与暴力冲突关系最为密切,是军都山社会关系不稳定性的一种体现,与农牧交错区生态的脆弱性、外来人群流入以及与周边定居农业人群互动等因素所导致的竞争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何嘉宁  李楠  张弛 《人类学学报》2022,41(4):686-697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早期与中晚期人骨体质状况的对比分析表明,八里岗仰韶文化在其延续千年的时间内,居民体质状况从早期到中晚期出现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女性身高的减少、男女性下肢功能活跃度的降低以及四肢长骨纤细化的倾向。古病理指征则展现出龋病发生的显著增加、头骨钝伤的减少以及女性胫骨骨膜反应增多等表现。这些体质状况的变迁,与八里岗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日趋定居的生活方式、农业经济渐趋成熟以及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有关。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八里岗仰韶居民的体质特征改变与这一阶段仰韶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转换分析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的人骨年龄鉴定新方法,具有综合多种年龄标志物、不受参考样本影响、适用于老年个体等优势。本文将其用于陕西洛川月家庄墓地人骨年龄鉴定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构建出的人群死亡年龄结构、生存过程有显著差异:转换分析得到的最高寿命、平均死亡年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更多个体可存活至中老年。两种方法鉴定出的年龄差值受样本保存状况、年龄阶段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别。转换分析是人骨年龄鉴定方法的重大创新,使鉴定过程标准化、鉴定误差定量化。未来需使用一些年龄已知的个体开展更多验证研究,以评估该方法对我国人骨样本的适用性及不同软件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21,40(2):165-180
近10年来,中国古代人骨遗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已完全超越了上世纪以人种类型分析为主的情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古代人群的演化、古代疾病与健康、文化习俗相关的骨骼异常、骨骼功能适应、古人口学等多个领域,并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古代人群体质人类学数据。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地区全新世人群演化历史的认识,体现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我国近10年来全新世古代人骨材料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周原齐家东M24墓主骨骼进行了生物考古学研究,发现其右侧胫、腓骨下端1/5处为截肢后畸形愈合;胫骨生理长缩短约5 cm,足部离断后缺失。结合创伤情况、考古学背景及文献实物资料,该个体生前极有可能遭受了“惩罚性截肢”,即刖刑。商周时期刖刑的致死率极高,施刑工具可能有青铜刀锯、钻头、石块等,除拉切外还伴有砍砸行为。被刖之人康复后需拄杖行走并承担守门之责,社会地位低下、饮食状况不佳且饱受他人歧视,境遇十分悲惨。周原齐家东M24墓主是我国经过系统研究且年代最早的截肢病例,也是目前所见最为疑似刖刑的首例个体,为深入了解西周时期的刑罚体系、医疗水平及社会观念等提供了生动资料。  相似文献   
8.
英德青塘遗址系岭南地区一组含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堆积的洞穴遗址。2016年夏对其中的黄门岩2号洞地点进行首次正式发掘,该地点发现有连续多层的文化堆积,探方出土以及地表采集了大量砾石制品、种类丰富的动物遗存、以及若干件早期陶片,部分胶结地层堆积中可见包含了大量螺蚌壳。文化遗存中的砾石石器多选用河滩砾石,使用硬锤在砾石的一端或一侧单面陡刃加工的技术特点突出,有望为探讨中国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大陆地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砾石石器工业之联系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1957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了一根古人类肱骨化石,编号PA103。通过同一批龙骨中筛选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汝康推断PA103应该为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并对该化石进行了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为了对PA103化石的内外结构进行更全面的了解,除了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本文还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结合生物力学和形态示量图分析对建平古人类右侧肱骨化石PA103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PA103骨干横断面的生物力学粗壮度和力学形状指数明显小于尼安德特人,而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古人类不利手侧最为接近,这说明建平人右侧肱骨可能不是惯用手,同时,建平人的行为活动应该与同时期同地区的古人类处于同一水平,而小于尼安德特人。整体来看,PA103骨干骨密质厚度和截面惯性矩与近现代人的分布模式较为接近,除局部数值增大外,其整体数值小于近现代人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遗传或行为活动有关,由于缺少古人类化石对比数据,更详细的了解还需后期开展更多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16,35(2):238-245
古代畜牧生计人群的生活方式、对畜牧业依赖程度及与相邻定居人群的关系表现多样。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以畜牧业为重要生计方式的玉皇庙文化代表性遗址,在其延续的近三百年时间里文化遗存发生了一些明确变化,暗示其生活模式的可能改变。本文通过该遗址出土人骨体质状况的表现对军都山古人群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时序性变化进行探讨。106根股骨骨干中部断面生物力学参数被用来分析其下肢功能状况及流动性,2487枚牙齿的龋病发生情况用于了解其植物性食物摄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放牧生活密切相关的流动性在男性随时代明显减弱,但一直显著高于同性别农业定居人群;女性的流动性则变化不大,与定居农业人群相当。龋齿发病在男性随时代显著增高,女性则变化不明显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表明男性饮食中粮食类占比随时代有增加的趋势。结合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推断,虽然畜牧业一直是军都山古代人类最重要的生计模式,但其流动性和龋病的变化表明畜牧业在其生业模式重要性随时代有所下降;伴随其的是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开始增加,可能是受周边定居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