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现状和规律,为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设立监测点、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4年甘肃省庆阳市食物中毒报告16起,以化学性食物中毒居多;肠道传染病监测腹泻病25 689例,以病毒性腹泻和菌痢较多;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布病确诊病人448例、包虫病确诊病人1 835例,发病具有明显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食品中致病菌检测1 822份,检出阳性86份,阳性率4.72%,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甘肃省庆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疾病暴发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ω-3脂肪酸强化鸡蛋为原料,分析比较不同烹饪方法对鸡蛋黄中EPA、DHA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烹饪方法(水煮蛋、荷包蛋、煎鸡蛋、鸡蛋糕)加工新鲜鸡蛋,利用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鸡蛋黄中DHA、EPA与胆固醇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烹饪方法处理后鸡蛋黄中EPA、DH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煮鸡蛋中二者的损失率最低;水煮蛋和荷包蛋胆固醇含量略微上升、煎鸡蛋和鸡蛋糕胆固醇含量下降。结论:在4种不同的烹饪方法中,水煮蛋的营养损失最小,为鸡蛋最适合的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甘肃省庆阳市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和健康知识行为现状进行分析,为防控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和健康知识宣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生物来源的糖基转移酶GT-1、GT-2和BTGT-1对槲皮素进行糖基化修饰。研究发现这3种酶均能够催化以槲皮素和UDP-葡萄糖为底物生成槲皮素-3-O-β-D-葡萄糖(异槲皮苷),GT-1、 GT-2和BTGT-1催化反应的产物生成率分别为5.33%、15.18%和63.82%。通过对槲皮素、异槲皮苷和槲皮素-N-乙酰-D-氨基葡萄糖进行水溶性以及体外细胞抗炎活性检测,发现槲皮素经糖基化后其水溶性得到较大提高,异槲皮苷和槲皮素-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水溶性分别是槲皮素的13.8倍和15.4倍。同等浓度下槲皮素糖苷对RAW264.7 细胞的毒性作用低于槲皮素,且3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 IL-1β、IL-6 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3种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女性生殖道乳杆菌种类及各种乳杆菌在阴道中的分布差异。方法通过扩增和测序乳酸杆菌16S rRNA序列中特异性区段(8f926r),并利用Vector NTI 8.0序列分析软件对各菌株的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比对进行。结果 26株乳酸菌,L1株、L25株和L46株为乳酸杆菌属中的格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2株、L5株、L6株、L7株、L8株、L11株、L13株、L15株、L19株、L20株、L24株、L26株、L28株、L29株、L31株、L32株、L33株、L34株、L35株、L36株、L40株与L45株均为乳酸杆菌属中的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而L21株未鉴定为乳酸球菌。结论女性阴道乳酸杆菌的优势菌种是卷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7.
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醛酸是细胞内重要的糖基供体,参与多种代谢途径,也是体外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重要糖基供体,但其价格昂贵、工艺复杂,限制了其大量使用,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基于此,利用双酶偶联法氧化UDP-葡萄糖生成UDP-葡萄糖醛酸,并研究反应产物的合成情况。以UDP-葡萄糖为底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为辅因子,利用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源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UDP-glucose dehydrogenase,UGD)、猪源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双酶偶联催化合成UDP-葡萄糖醛酸,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对反应产物进行检测,确定产物的结构及产物的生成量。结果表明,利用双酶偶联法氧化UDP-葡萄糖所得到的产物为UDP-葡萄糖醛酸。在UGD的作用下,氧化UDP-葡萄糖生成UDP-葡萄糖醛酸,同时辅因子NAD+在LDH的作用下实现循环再生,减少高能产物辅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对反应的反馈抑制作用,产物的生成率约为60.17%。研究提高了产物UDP-葡萄糖醛酸产物生成量,为后续工业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