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ree new neotropical species of subulate-scaledElaphoglossum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E. minutissimum, E. rosettum, E. semisubulatum. The first occurs in Costa Rica, the second and third in Bolivia.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比较其与周边相邻4个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2科83属189种,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区系起源古老。(2)分布区类型在科、属级水平上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种级水平以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热带亲缘明显,具有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3)在地理亲缘关系上,梅花山与梁野山的蕨类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与圭龙山的关系次之,与热带区系性质较强的南靖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性质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联系较为疏远,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组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4科48属111种(包括种下类群),其区系的基本特征是:①种类丰富,种系密度大;②优势科明显,大部分科内属、种贫乏;③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④温带性质显著,与热带蕨类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⑤南北过渡性明显;⑥区系具有一定古老性;⑦特有化程度高,有51个中国特有种,以西南、华中和华北成分为主,并有1个中国特有属。另外,在中国特有种中有9个陕西(秦岭)特有种。 相似文献
4.
西藏林芝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藏林芝地区药用蕨类植物 39种 ,从产地、生境、海拔范围、性味、功效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五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5种紫萁属Osmunda植物的核形态学特征, 其间期核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在细胞核内的自然排布情况进行了观察。核型公式为: 粗齿紫萁O. banksiifolia (Presl) Kuhn, 2n=4sm+10st+26t+4T; 紫萁O. japonica Thunb., 2n=2sm+8st+32t(2SAT)+2T;华南紫萁O. vachellii Hook., 2n=4sm+8st+28t+4T; 狭叶紫萁O. angustifolia Ching ex Ching &; Ch. H. Wang, 2n=2sm+4st+34t+4T; 粤紫萁O. mildei C. Chr., 2n=2sm+6st+33t+3T。所有染色体臂比均大于2, 核型类型均为4A, 后3种染色体为首次报道, 且对5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变异及演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推测Plenasium亚属3种紫萁属植物中粗齿紫萁核型类型最原始, 狭叶紫萁最进化, 其地理分布与核型不对称性有关联, 粤紫萁可能为一自然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6.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参考,广东英德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共含47科, 96属, 293种。分析表明:(1)热带、亚热带分布性质的科为主(31科),占66.0%,非热带性分布科(16科),占34.4%。(2)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属占优势(64属,占66.7%),其中泛热带分布属(24,25.0%)和热带亚洲分布属(19, 19.8%)是最重要的分布类型。世界分布属占26.4%,温带分布属很不明显,占7.3%。属的这种分布格局,显示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从热带成分向亚热带成分的渗透和过渡。(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39种)所占比例最大(47.4%),其中以热带亚洲性质的占优势(103, 35.2%);温带成分占较大的比例(34.1%)。种的分析结果与属的分析结果相差很大,出现区系相互渗透的现象。(4)在种的相似性比较上,与东部车八岭的相似性最高(38.5/59.2);与西部大瑶山种的相似性最低(21.5/35.6)。该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