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61篇 |
国内免费 | 299篇 |
完全免费 | 314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441篇 |
2018年 | 402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465篇 |
2015年 | 332篇 |
2014年 | 424篇 |
2013年 | 745篇 |
2012年 | 499篇 |
2011年 | 463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568篇 |
2008年 | 612篇 |
2007年 | 702篇 |
2006年 | 634篇 |
2005年 | 586篇 |
2004年 | 473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413篇 |
2001年 | 328篇 |
2000年 | 302篇 |
1999年 | 297篇 |
1998年 | 233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238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203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71篇 |
1990年 | 142篇 |
1989年 | 142篇 |
1988年 | 113篇 |
1987年 | 119篇 |
1986年 | 114篇 |
1985年 | 105篇 |
1984年 | 108篇 |
1983年 | 47篇 |
1982年 | 79篇 |
1981年 | 59篇 |
1980年 | 66篇 |
1979年 | 50篇 |
1978年 | 43篇 |
1977年 | 47篇 |
1976年 | 30篇 |
1975年 | 24篇 |
1974年 | 26篇 |
1973年 | 27篇 |
1972年 | 43篇 |
1971年 | 3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样方取样及其格局分析方法,只能分析一种尺度下的格局。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格局分析方法——点格局分析,其是以种群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通过本文对美国密西根州克林顿县栎林3个优势种格局分析,它有3个明显的优点:1)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和种间关系,结果清楚,直观;2)所描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尤其是对群落结构的描述;3)它有利于定点观察,研究时间与种群格局的关系,本文分析的3个种集群特征明显,但随尺度的变化有不同的分布趋势,3个种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Testing for a unit root in time series regression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3.
利用1983-1992年NOAA/AVHRR逐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局全国16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的月均温和降雨数据,探讨气温,降水对中国植NDVI动态变化驱动作用。首先计算了NDVI与气温,降水偏相关和复相关系数,研究了中国植被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据此,对中国植被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进行了分区,共分出4个一级区,6个二级区和14个三级区,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植被NDVI变化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可为环境资源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选取斑块连接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等模型,来表征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近20a来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严重,斑块数量增加了46%,斑块密度净增加2倍。与1980年相比,1996年最大斑块面积缩小了63.57%,最大斑块周长缩短了52.47%。(2)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斑块间隙在不同时期都较大,且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减小和斑块数量的增加,其斑块间隙越来越大,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厉害。(3)1980-1996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分布质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7.05km,1996-200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6.01km。(4)1980、1996、200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扩展度分别接近于14.222、11.101和11.262。其值都远大于1,说明斑块形状与圆形相差较大,形状不规则。近20a来,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1980-1996年尤为明显,而在1996-2000年,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其影响程度开始变弱。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布、季节动态与净生产力进行的为期3a(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4.944t/hm2、3.198t/hm2和1.485t/hm2,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563t/hm2、2.749t/hm2和1.287t/hm2;死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41.9%、46.2%和46.4%;<0.5m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31.2%、29.4%和69.9%。3种林分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但年份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活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月份,最小值一般出现在5~7月份或11~翌年1月份间。0~10cm表土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高达295.65g/m2,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2.4倍和8.1倍;该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占全部活细根生物量的59.8%,均高于格氏栲人工林(39.07%)和杉木人工林(24.51%)。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1a后的干重损失率分别为68.34%~80.13%、63.51%~77.95%和47.69%~60.78%;年均分解量分别为8.747、5.143和2.503t/hm2;死亡量分别为8.632、5.148和2.492t/hm2;年均净生产量分别为8.797、5.425和2.513t/hm2,年周转速率分别为1.78、1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65,自引:8,他引:57
应用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应的均匀度,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桦林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木本植物,次生白桦林物种多样性高于阔叶红松林;而对于草本植物,情况正好相反.但在次生白桦林中,无论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物种都是一些常见种,而许多阔叶红松林中的珍稀或特有物种在次生白桦林中数量很少,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对群落各种群多度分布的检验表明,2种森林类型中,无论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各种群的多度分布都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相似文献
8.
七子花为优良的观花树种,此种珍贵、罕见,已临近濒危境地。本文以分布在浙江天台山的七子花林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特征和性质。七子花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亦有数量较多的层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显著,乔木层的中多样性指数较高,各样地间的植物种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七子花种群年龄处于衰退型阶段,天然更新不佳。种群的分布格局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9.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出发,物种多样性应是评价防护林综合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采用Weibul分布模型分析建溪流域防护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种-多度关系,用多种公式计算防护林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并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该流域防护林乔木层的种-多度关系符合Weibul分布模型,说明个体数量较多的乔木仅限于少数几种主要的树种,群落的均匀度相对较小;2)该流域防护林主要群落内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均匀度和总多样性指数都较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相对应的指数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6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4种自然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和4种次生植被类型(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除山地灌木草丛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30.9~127.9 t/hm2间,总平均为73.9 t/hm2.(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7~73.3cm,总平均为56.4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1028.4 hm2,土壤总碳贮量为72287.0 t,其中0~10、10~20、20~40cm和 >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体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