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carried out an ecosystem service (ES) assessment at Soto de Pajares, a 400 ha active gravel quarry site located close to protected area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 The currently approved restoration plan is for quarry‐made excavations to be restored back to agricultural land. However, the sit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being important for nature, so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se compare in terms of ES provision, which had not previously been done at mineral extraction sites in Spain, we used an established toolkit: the Toolkit for Ecosystem Service Site‐based Assessments (TESSA). We compared the agriculture‐focused restoration plan and two nature‐focused alternative scenarios, one without public access (conservation scenario) and the other with public access (compromise scenario). Monetary estimations of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recreation were calculated in three scenario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romise scenario provided the greatest annual value (€91,409), mainly due to its potential visitors, surpassing both agricultural (€68,504) and conservation (€48,556) scenarios. Considering the higher costs associated with restoring site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ature conservation may be an attractive option for extraction companies. The use of TESSA at this site has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quarry managers to help guide their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2.
新疆桑属植物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新疆不同地区栽培的桑属植物2种3个分类群共11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桑属栽培植物中虽然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率(PPB)为87.3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997,但在栽培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相对较低;在不同居群间遗传变异水平仔住很人差异,各居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4.5%至45.95%,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312至0.2339;白桑(Morus alba L.)及其变种鞑靼桑(Morus alba L.var.tatarica)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远高于黑桑种(Morus nigra)。新疆桑属植物栽培居群内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与其采用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有关。分析全部的遗传变异显示,11个栽培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541,其中桑及其变种9个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4597,黑桑种2个居群问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4728。AMOVA分析表明,在全部遗传变异中,黑桑种和白桑种2个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占59.16%,居群间遗传变异为17.46%。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也表明,黑桑种和白桑种及其变种鞑靼桑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桑黄栽培子实体成分分析及其显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的显微形态及其结构,如菌管、子实层、担孢子、锥形刚毛及离散菌丝结构等。分析结果表明:桑黄幼嫩子实体中全氨基酸含量可达11.22%,是成熟子实体(4.28%)的2.62倍,其多糖含量(1.18%)也较成熟子实体(0.64%)高许多。其多糖组分主要为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摩尔比分别为3.820:0.314:1.000(幼嫩子实体)和3.260:0.112:1.000(成熟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四个栽培棉种间的杂种F1细胞遗传学与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属四个栽培棉种进行种间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和(陆地棉×海岛棉)2个二元杂种F1及其[(亚洲棉×草棉)×(陆地棉×海岛棉)]四元杂种F1,观察和测定4个栽培棉种及其2个二元杂种F1和四元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及其花粉生活力,以研究4个栽培棉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1的PMC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一个四体环,其余为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26=11Ⅱ 1Ⅳ;花粉生活力的测定表明,(亚洲棉×草棉)F1可育型花粉为50.71%,表现为典型的配子半不育特性,说明两个二倍体棉种间发生一次染色体易位。(陆地棉×海岛棉)F1以26个二价体细胞为主,但有少量的单价体、三价体以及四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52=0.78Ⅰ 22.24Ⅱ 0.94Ⅲ 0.98Ⅳ。花粉生活力的测定表明,(陆地棉×海岛棉)F1可育型花粉为54.84%,可见2个四倍体棉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之间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或倒位。而由4个栽培种合成的四元杂种F1,其减数分裂异常,染色体丢失现象普遍,部分染色体不能联会配对,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并出现三价体、四价体、五价体等多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52=5.45Ⅰ 14.41Ⅱ 2.44Ⅲ 1.59Ⅳ 0.63Ⅴ 0.15Ⅵ,其可育花粉为6.87%。研究结果表明了4种栽培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可以通过遗传重组产生综合有4个栽培棉种性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与撂荒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过程,选取山西省冯家沟小流域农耕地和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4—10月降雨和土壤含水量以小时为单位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对土层的影响深度分别为20、20、60 cm和60 cm,研究区降雨最主要的形式—小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较小。(2)各强度降雨过程中,除0—10 cm土层外,农耕地土壤含水量均大于撂荒地,且大雨条件下农耕地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显著,而撂荒地仅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所增加。(3)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不同,表层响应相对明显而深层相对减弱;农耕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50—60 cm土层,而撂荒地出现在30—40 cm土层。(4)本地区农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撂荒地,表明在该地区适当的作物种植有较好的储存土壤水分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对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土流失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茄子生长和对黄萎病的影响,并且探讨了AMF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接种AMF能促进茄子的生长,明显降低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只接黄萎菌处理比较,在先接种AMF然后接种黄萎病原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茄子叶内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提高根系活力,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试验显示,AMF对茄子黄萎病具有一定的生防效果。这种抗性可能来源于AMF提高了茄子营养水平,激活了植物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猪苓营养菌丝与栽培菌核蛋白质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猪苓(Polyporus umbellate)营养菌丝与栽培菌核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猪苓营养菌丝中各物质质量分数是:粗蛋白325.9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34.924 g·kg-1,氨基酸总量91.956 g·kg-1;栽培菌核中各物质质量分数是:粗蛋白49.1 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8.465 g·kg-1,氨基酸总量35.847 g·kg-1。营养菌丝中所含粗蛋白、氨基酸的量显著高于栽培菌核中粗蛋白、氨基酸的量。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番茄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以两种野生番茄秘鲁番茄(Lycopersicon peruvianum LAlll)、潘那利番茄(Lycopersicon pennellii LA716)和两种栽培番茄"鲜丰98-7"、"交农1号"为材料,用NaCl 150 mmol/L进行盐胁迫,测定及分析了植株体内Na 、K 、Ca2 等无机离子和某些有机溶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野生番茄在新叶中积累了大量的Na 等无机离子,而栽培番茄新叶内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却显著提高,且它具有将吸收的Na 区域化到老叶中的能力.说明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在可溶性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能力上有明显差异,它们是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和机理来适应盐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耕作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  高梅香  张雪萍  林琳  沙迪  张利敏 《生态学报》2017,37(7):2206-2216
为了考察秸秆还田对耕作黑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到2011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进行了定点实验,调查了样地A(17kg秸秆+含高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B(8.5kg秸秆+含低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C(对照样地),样地D(8.5kg秸秆还田),样地E(17kg秸秆还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取中小型土壤动物21779只,分别隶属于58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姬跳虫科、棘跳虫科与驼跳科4个类群土壤动物在本地区是最适应环境变化的土壤动物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对照样地C中土壤动物密度最高(46591.67只/m~2),土壤动物类群最多(17.17),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最大(0.37),样地D中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最多(2.63),样地A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1.72),样地B中土壤动物均匀性最高(0.64)。同时,各样地土壤动物基本都具有表聚性,样地A中土壤动物更趋于生存于上层土壤。综合比较分析表明,样地A秸秆还田方式相对来说最利于土壤动物生存。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动物密度、甲螨亚目动物类群、节跳虫科类群、前气门亚目类群影响较大,是耕作黑土中对秸秆还田方式反应敏感的土壤动物指标,今后可以作为考察耕作黑土秸秆还田肥力效应的评价指标。另外,CAA分析表明: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的土壤动物类群多为研究区域内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的密度与土壤中有机质、有机碳、碳氮比与全磷的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烟气脱硫石膏对滨海农耕土壤磷素形态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烟气脱硫石膏施用量对滨海农耕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等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分别在试验区土壤中施加0t/hm~2、15t/hm~2、30t/hm~2、45t/hm~2烟气脱硫石膏。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土壤中的有效磷和渗滤液中的可溶性磷含量则随着烟气脱硫石膏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入烟气脱硫石膏后农耕土壤中无机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又以磷酸钙盐含量的增加为主,磷酸钙盐中的Ca2-P、Ca_8-P和Ca_10-P含量分别增加了30.8%—68.9%、35.2%—66.3%和7.3%—17.8%。烟气脱硫石膏的施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效磷的降低和无机磷组分中磷酸钙盐的增加并未影响到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因此,烟气脱硫石膏能有效地固定滨海农耕土壤中的溶解态磷,控制土壤过量磷素向水体迁移,降低附近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率,保障区域水体生态系统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