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0年来江苏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比较1980年和2003年江苏省土壤pH空间分布图,发现虽然两个时期土壤pH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仍然相似,表现为南酸北碱,但局部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酸化.沂沭岗地浅洼平原土区、里下河浅洼地土区、宁镇扬低山丘陵土区和太湖平原土区均有较严重的酸化出现.分析发现前两者主要受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和土地利用及种植类型变化的影响,后两者除以上的影响因素外还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另外在后两者和宜溧洞庭山地土区由于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变化、建筑和道路的兴建,还导致了局部地区土壤pH有所上升.土类中潮土酸缓冲性能强、pH变化不大,水稻土pH下降严重,特别是里下河浅洼地土区水稻土,在现有的管理利用方式下,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
The regional level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good scale for implementing action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An important pathway to improv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is to locally carry out long-term ecological planning. In order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fast economic growth, several 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began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EPC) at the end of 1990s. This paper presented a case for analyzing the progress of EPC in China via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 studied Shandong Eco-province Construction (SEPC) and evaluated its outcomes with its pre-set indicators in 2003–2010. A further evaluation with eco-efficiency and de-linking indice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pre-set indicators could not effectively reflect of the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It was recommended to introduce an evaluated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eco-efficiency and de-linking indices to indicate ecological planning at the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3.
岳文泽  夏皓轩  吴桐  熊锦惠  钟鹏宇  陈阳 《生态学报》2022,42(15):6406-6417
生境质量是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局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生境质量结果对浙江省生态红线开展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浙江省生境质量均值呈减速下降趋势,空间上形成了西北、西南、中东高和东北、中部低的分布格局;生境退化度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辐射结构。(2)热点分析显示,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度在乡镇尺度上集聚特征相似、冷热点空间分布趋势相反。(3)地理探测分析发现,地形(高程、坡度)是影响浙江省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植被因素(NPP、NDVI)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浙江省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协同作用。(4)浙江省生态红线的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且稳定,不同红线类型的生境质量存在差异;高生境质量区与生态红线的错位区域主要分布在浙西南、西北部山区,而北部、中部以及东部相对较少。基于此,对生态红线调整、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提升浙江省生态空间管控。  相似文献   
4.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一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一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方丘陵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君  王亚力  毛德华 《生态学报》2008,28(8):3543-3552
以南方生态水资源库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概念,分析了其脆弱性成因和主要表现.从脆弱性成因角度构建了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南方丘陵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85个县级评价单元的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省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等级以中等脆弱为主,其中,微脆弱等级3个,占总评价单元的3.5%,中等脆弱等级70个,占总评价单元的82.4%,强脆弱12个,占总评价单元的14.1%.脆弱度空间分布存在"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的总体分布态势.其中,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所构成的外部环形地带和以长沙、衡邵盆地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带为全省两个比较明显的高脆弱区(带).  相似文献   
7.
Based on literature, museum collections and three recent expeditions, an annotated species list of the Lake Edward, East Africa, drainage system is presented, excluding the endemic haplochromines. A total of 34 non-Haplochromis species belonging to 10 families and 21 genera are recorded from the system. Three of these are endemic and two oth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region. Six species are new records for the Lake Edward system. A species accumulation curve indicates that we probably covered most of the non-Haplochromis species in the area sampled during the recent expeditions, but undetected species might still be present in the Congolese part of the system, which is poorly sampled. A comparison of the species list with those of neighbouring basins confirmed the placement of the Lake Edward system within the east-coast ichthyofaunal province.  相似文献   
8.
豫东平原聚落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慧敏  娄帆  李小建  白燕飞 《生态学报》2017,37(16):5313-5323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观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聚落发展过程中,1972—2015年聚落斑块数量有所减少,聚落规模逐渐扩张,市域内最大聚落斑块扩张相对更为明显;对聚落斑块扩张强度的分析发现,城市市辖区及周边乡镇聚落扩张强度相对较高。(2)地区内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表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该时期聚集程度有所减弱;两个年份聚落核密度分布格局大致相似,局部地区存在多核扩散现象,市域尺度上的核密度分布存在地区差异。(3)对斑块形状指数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狭长或曲折聚落斑块在空间上分散布局,整体上区域内聚落形状趋于规则。(4)随着距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总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少,且道路对聚落分布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较大影响,距中心城市0—6km范围内聚落受中心城区发展辐射影响较大。本文的分析可为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的优化布局和聚落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与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燕茹  陈松林 《生态学报》2021,41(14):5814-5824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密不可分,在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全球大气中含碳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且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碳减排的潜力较大。因此,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视角研究福建省碳排放量,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福建省各设区市碳收支的空间差异,探索区域内土地利用碳收支规模和空间分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和设区市在网络结构中的角色进行考察,有助于从基础层面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结果表明:2006-2018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而林地起到主要碳汇的作用;区域内碳补偿率逐年递减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碳补偿率低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生态承载系数东西差距不断加强,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比例明显超过了碳吸收的比例;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稳定,各设区市在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厦门市在整个碳排放网络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他城市的碳影响力在网络中的地位及作用随着经济联系逐渐加强正在逐步提高;对网络空间聚类发现,第一模块和第三模块对模块内外均有溢出效应且密度值较大,属于"双向溢出模块",其余第二、四模块均属于"净收益模块"。在研究的基础上将福建省各设区市分为3类区域: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并提出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报道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2属——甜茅属(Glyceria R. Br.)及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2个新记录种——甜茅[Glyceria acutiflora subsp. japonica (Steud.) T. Koyama et Kawano]及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er],均发现于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的发现对于研究丹霞山的区系发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